流動性擴張仍然主導整體宏觀敘事。
衰退訊號延後出現,結構性通膨高度黏著。
政策利率高於中性水準,但尚未達到緊縮臨界點。
市場正預期軟著陸,真正的調整來自制度層面:從充裕流動性轉向更克制的生產力。
第二曲線並非週期性循環。
其本質是在現實約束下,透過收益率、勞動力及可信度,實現金融結構的正常化。
Token2049 新加坡會議象徵投機性擴張邁向結構性整合的關鍵轉折。
市場正重新評價風險,由敘事驅動的流動性轉向以收入為基礎的收益率數據。
關鍵變化:
資產通膨反映的是貨幣貶值,而非自然成長。
流動性擴張時,久期資產表現優於整體市場。
流動性收縮時,槓桿與估值遭到壓縮。
三大結構性驅動因素:
主流衰退指標多具滯後性。
CPI、失業率與薩姆規則皆在經濟下滑後才確認。
美國目前處於經濟週期後段,而非正式衰退。
軟著陸機率仍高於硬著陸,但政策時機成為關鍵限制。
領先指標:
商品反通膨已結束,服務通膨與工資黏性現將整體 CPI 錨定於 3% 左右。
這「最後一哩路」是自 1980 年代以來最困難的反通膨階段。
政策意涵:
三大長期通膨錨點仍然存在:
這些因素限制聯準會在未實現更高名目成長或更高均衡通膨時完成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