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市場正掀起新一波淘金熱潮。每位加密產業創辦人、金融科技業者及逆向思考者都深信自己掌握了致勝關鍵,擁有能超越 Polymarket 和 Kalshi 的預測市場平台。他們已完成募資、組建團隊,推出吸引人的介面,並承諾更佳使用者體驗、更快結算流程,或填補主流平台忽略的利基市場。
這並非悲觀,而是數學定律。預測市場的網路效應極為強大。需要流動性才能吸引交易者,但又必須有交易者才能形成流動性。Polymarket 已在加密原生市場規模領先,Kalshi 則掌握美國合規事件市場高地。想要顛覆任一平台,代價極高。行銷、合規、用戶取得成本層層疊加。即便新進者有突破,也只會再度分散有限市場,對依賴委託簿深度的平台來說,幾乎宣判死刑。
那些失敗的預測市場平台早已成為歷史。還有多少人記得 2024 年選舉周期後誕生的那六七個市場?幾乎沒人記得。
然而,風險投資人真正該關注的,是預測市場背後的基礎設施,這才是利潤核心。
回顧金融市場發展,股票市場的巨額財富並非全由交易所創造,更多來自數據服務商、清算機構、交易基礎設施供應商、市場監管系統與分析平台,他們處於更深一層。Bloomberg 能賺進數十億美元,並非與紐約證券交易所競爭,而是憑其無可取代的基礎設施地位。
預測市場正沿著類似軌跡前進,只是晚了數十年。目前基礎設施層仍處初期,分散且低效,這正是最大契機。
以下為風險投資應優先關注的細分領域:
預測市場仰賴真實權威的數據來源,如獲勝候選人、實際 GDP 數值或企業達標與否。不同市場對應不同數據源,需多層驗證及結算機制防範操控。專為預測市場打造的預言機網絡至關重要。這些企業負責彙整數據、提供加密證明並處理爭議。隨市場成長,分散的預言機格局將不再可行。最終勝出的,將是所有平台(包括競爭者)都無法割捨的基礎設施。
現有流動性高度分散。精明交易者可能想在 Polymarket、Kalshi 及其他平台套利,但目前缺乏整合工具。建置能讓交易者跨市場查閱委託簿的基礎設施極具價值。交易者可同步避險並跨平台管理風險,將釋放龐大市場潛力。這就是「預測市場版 Bloomberg Terminal」,參與者都受益,跨市場效率提升,買賣價差縮小,流動性加深。
預測市場成熟後,研究者、量化團隊及機構將分析歷史預測,發現規律、理解市場定價邏輯。勢必有人建設權威預測市場數據庫,實現數據清洗、標準化及查詢。這將是學術研究、機構分析與模型建構的參考資料集,也是高利潤、高門檻的產業。
隨預測市場規模與複雜度提升,後台系統必須跟上。更快的結算機制、更高效的數據處理和市場基礎設施都是必要條件。打造中介軟體的企業價值極高,他們連接市場與清算系統,實現自動結算、降低營運風險,堪稱現代市場的「管道系統」。
預測市場正向主流化與監管明確化邁進,合規複雜度隨之提升。管理合規報告的基礎設施不可或缺。大規模 KYC/AML 必須落實。辨識市場操縱、確保跨國合規極為重要。這種「枯燥」的基礎設施門檻高、黏著度強,一旦嵌入就難以取代。
另一個關鍵層面是滿足專業交易者實際需求的基礎設施。
目前預測市場仍以散戶及愛好者為主,但隨市場成熟並吸引機構資金、量化團隊及算法交易者,需求將大幅轉變。他們不僅要進入市場,更需要機構級金融工具。
專業交易者希望自動化部署策略,覆蓋多個市場。這需要專為預測市場設計的 API、執行引擎與交易機器人架構。勢必出現「預測市場版 Zapier 或 Make.com」,讓用戶免寫程式即可搭建複雜策略,自動避險與管理風險。未來也必定有企業推出能讓量化團隊精準執行這些功能的基礎設施。
隨交易者在多個預測市場及平台累積部位,他們需要專業工具來追蹤、管理及洞察風險曝險。例如,政治事件的淨風險曝險是多少?部位相關性如何?最優避險方案為何?散戶不會在意這些問題,機構管理數百萬資金時卻會持續追問。首個為預測市場提供機構級投資組合分析的平台將吸引大量嚴肅資金。
機構交易者投入資金前,勢必希望以歷史預測市場數據回測策略。然而,目前這些數據尚未整理,也缺乏易用格式。急需企業建置強大回測框架,提供乾淨歷史數據及真實市場微觀結構模擬,並能輕鬆整合各類研究工具。這些基礎設施將成為量化交易群體進入預測市場的關鍵入口。
專業交易者深知市場不只是猜對結果,更在於掌握流動性。他們辨識低效率、發現資訊流,精準掌握進出場時機。隨預測市場成熟,對即時市場情報工具需求激增。微觀結構分析、聰明資金流動熱力圖、異常活動預警、錯誤定價偵測等功能價值極高。可比擬 Bloomberg Terminal,但專為預測市場設計。
專業交易者希望能在多平台同步交易。未來必定出現聚合 Polymarket、Kalshi 及所有市場委託簿的平台,讓交易者一鍵跨平台交易。這是做市商的理想,也是讓整個生態更高效運作的核心基礎設施。
交易者端基礎設施與市場端同等重要。這些工具不是選配,而是機構入場的必要條件。隨機構資金流入預測市場,這些工具將不可或缺。打造這一層的企業將取得不同於市場營運者的價值,門檻同樣高,且更易規模化。
來看最新募資輪:Kalshi 近期估值升至 50 億美元,Polymarket 因獲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投資,估值飆升至 90 億美元。
這些漲幅極為可觀。僅數月前,Kalshi 仍以 20 億美元估值募資,Polymarket 在 2025 年初僅 12 億美元。短短幾個月,估值暴漲 2.5 至 7 倍。
風險投資人不得不問:未來還有多少上漲空間?
如今兩家公司的估值已極高,退出倍數受限。若 Kalshi 或 Polymarket 有朝一日估值達到 50 或 1000 億美元,從 50 到 90 億美元的漲幅雖亮眼,但遠不驚人。更重要的是,這些平台已成為大型機構收購目標。交易所、券商及金融機構正密切關注。以現有估值 2 至 4 倍賣給 ICE、CME 或大型券商完全可能,但遠非風險投資人追求的 100 倍回報。
相比之下,基礎設施企業如預言機、分析平台或跨市場執行層只要成為生態剛需,就能在所有預測市場平台、所有交易者、所有機構中獲益。估值起點更低,擴展空間卻無上限。
對競爭平台而言,有個殘酷現實:風險投資支持了數十家,賭其中一家成為下個 Polymarket。這是典型冪律下注。多數會失敗。即便成功,若市場分散、互相蚕食流動性,價值也有限。
但基礎設施的風險結構全然不同。預言機公司無論交易者用哪家平台都能獲益;分析平台隨市場數量增加反而更有價值。基礎設施無需押注贏家,只要服務所有參與者。
此外,基礎設施通常靠數據優勢、網路效應或技術深度建立壁壘,絕非靠燒錢就能勝出。
若你評估的是主打更優體驗或利基市場的預測平台專案,務必追問:如何建立流動性?分流後如何獲利?數十家競爭平台能存活幾家?更重要的是,募資超過 1000 萬美元後,實際退出倍數是多少?
若你看好基礎設施機會,風險與回報結構完全不同。聚焦數據層、跨市場工具、結算機制、交易者端分析、智慧平台。這類企業隨整體市場擴展,而非和單一競爭者對抗。市場越興盛,基礎設施越有價值,也更符合風險投資對無限成長空間的渴望。
預測市場生態仍處早期,機會巨大。真正的機會不在於複製 Polymarket,而在於打造全產業更高效運作的底層基礎設施。
平台間會競爭,基礎設施則不斷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