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計時 2 天開啓!💥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展示你的創意贏取獎勵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 相關的原創內容,就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活動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比特小鹿:從比特幣礦工到「AI 二房東」
撰文:林晚晚
所有人最初都沒想到,AI 真正的瓶頸不是資本,不是大模型,而是電。
大訓練長期滿負荷,AI 推理 24/7 連軸轉,帶來一個問題:電不夠用,芯片被迫擱置喫灰。美國過去十年電網基建相對落後,新增大負荷並網動輒 2–4 年,這讓「現成可用電」成了全行業的稀缺品。
生成式 AI 把一件原始又殘酷的事推到臺前:缺的不是模型,缺的是電。
故事也因此拐了彎,加密礦企,這羣最早把電當「生產資料」的人,開始從邊緣走向資本舞臺中央。
Iris Energy(IREN)是這條路線的樣本。今年 IREN 股價一度年內暴漲近 600%,52 周區間從 5.12 美元摸到 75.73 美元。它在比特幣漲幅仍具吸引力時,毅然抽出電力,改造自建的 AI 數據中心。
當微軟等巨頭拿着總價值 97 億美元長期訂單出手,市場第一次直觀理解到「從礦到 AI」的現實路徑,先有電與土地,後有 GPU 與客戶。
但並非所有礦企都像 IREN 一樣,選擇將全部身家押注在 AI 上。在這場由電力驅動的算力大遷徙中,還有一股穩健力量,值得我們關注——比特小鹿。
比特小鹿(Bitdeer Technologies Group, NASDAQ: BTDR),這家由加密傳奇人物吳忌寒創立、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手握遍布全球的近 3GW 電力資源,從一開始就避開了依賴他人「供電」的淺層陷阱。當 AI 的浪潮襲來,比特小鹿沒有選擇 IREN 式的激進「All-in」,而是保留了盈利豐厚的比特幣挖礦作爲「基本盤」,同時穩健地將部分礦場升級爲 AI 數據中心。
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使其成爲觀察這場算力競賽中,全球玩家如何思考與布局的最佳樣本。
爲此,我們採訪到了礦企比特小鹿全球數據中心業務副總裁王文廣,希望能對全球 AI 電力短缺的現狀,以及他們如何看礦企轉 AI 數據中心,認爲是資本炒作,還是 AI 的切實需求?關於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美國缺電爲什麼如此嚴重?
動察:先問個大方向的基礎問題,您判斷電價以後會不會持續漲?
比特小鹿:我覺得會,因爲這是個未來很重要的供需關係。
動察:關於美國缺電,市場有一個說法是,在美國拿到「電力許可」很難?
比特小鹿:不是這個所謂「電力許可」批不下,而是電網擴容的物理速度跟不上。美國重工業外遷後的多年裏,美國電網建設並未系統擴張。2021 年礦企遷入美國後,許多「已並網、已籤 PPA」的電被礦企鎖住。隨着 ChatGPT 的影響力,純 AI 玩家進來,才發現可立即使用的大量電力,在礦場。
這就解釋了爲何大廠願意找礦企合作,與其等 2–4 年把 500MW 從零拉起,不如用 12 個月把現有園區改造好。
動察:行業是什麼時候真正意識到「推理同樣很耗電」?
比特小鹿:大概在 GPT-4 普及之後。隨着企業把模型嵌入客服、辦公、搜索、風控等,推理需求長期化、場景化,電力消耗並沒有像早期設想那樣下降。
由此帶來兩類變化。
一個是工程升級:從更強風冷到液冷 / 混合散熱,機櫃功率、配電路徑、消防與監控全面抬升到 AI 數據中心 水位。
另一個是資源策略:電力成爲真正的一號瓶頸。大家不再只談「買卡」,而是前置到拿電與並網,長協 PPA、並網排期、跨區域容量備份,必要時像礦企那樣上遊拿電(自發電 / 直採)。
其實在挖礦行業我們早就看到過同樣的趨勢,芯片可以無限擴(硅來自沙子),但電擴不動。我們在加拿大做過天然氣自發電來保礦場供電,就是這個邏輯。今天的 AI,幾乎一模一樣。
動察:AI 數據中心的用電規模和傳統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有何差別?
比特小鹿:不是量變,而是量級變。過去,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的 20-30 MW 已不小,如今 AI 數據中心動輒 500MW、甚至 1GW 的需求。AI 把數據中心從「機櫃生意」拉成「電力工程」,一切都要重新計量:線路、變電站、散熱、消防、冗餘、PUE……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經驗依然有用,但不再夠用。
動察:爲什麼「電力」成了上遊最稀缺的要素?
比特小鹿:芯片可以擴,因爲它來自硅與產能管理;電力很難擴,因爲它來自發電與電網升級。過去礦業已經試過「向上遊找能源」,包括在加拿大做自發電項目;AI 的路徑與此雷同——誰先把電抓在手裏,誰就先拿到部署時間。
AI 新戰場:從「搶 GPU」到「搶電網」
動察:礦企轉做 AI 數據中心,具體要改什麼?以前大家說「比特幣算力能用來跑 AI」,但挖礦芯片(ASIC)和 AI 需要的 GPU 並不兼容。那爲什麼現在礦企又能「提供 AI 算力」了?
比特小鹿:全球挖礦曾經一分爲二,比特幣靠挖礦芯片 ASIC,效率高但用途單一;以太坊靠 NVIDIA GPU,通用但已在改爲 PoS 後退出挖礦舞臺。
所以,今天市場上所謂「礦場轉 AI」,幾乎都指比特幣礦場在轉型。核心要點是,礦場不再「算哈希」,而是把自己升級成 AI 數據中心。
這是基礎設施換代,把 ASIC 機架撤下,換上 GPU 服務器;把「夠用就行」的電力系統,提升爲帶 N+1/2N 冗餘的專業級供配電;把傳統風冷的散熱,升級到能承載高密度 GPU 的散熱系統;再把機房的密封、防塵、消防等做成標準化、可審計的設施。
完成這四步,加密礦場就從「挖礦車間」,變成「AI 機房」。
爲什麼礦企能比 AI 大廠自建更快?電力。
AI 是一門「電與熱」的生意,AI 機房搭建的時間週期是 3-4 年,時間成本是最大的門檻。礦企手裏正好握着這些「硬資產」,因此轉型的起跑線更靠前。
動察:前幾日,微軟和亞馬遜相繼與加密礦企籤約多年的 AI 合同。Iris Energy(IREN)籤約微軟,總價值 97 億,共計 5 年;另一家 Cipher 籤約亞馬遜雲,價值 55 億,15 年。這被視爲礦場與大廠合作的首批案例,您怎麼看?
比特小鹿:Iris Energy 是具有前瞻性的澳大利亞公司,長期在美國挖礦。
Iris Energy 的選擇轉向 AI 像一個信號彈,在比特幣價格高位、同行還在擴礦的時候,它把一部分電力抽走投入自建 AI 數據中心。隨之而來的,是 AI 企業主動上門。
真正的引爆點來自 Hyperscaler 的真金白銀——例如微軟約 97 億美元的承諾——市場據此第一次清晰地看到,礦企與超大廠之間,不只是「技術對接」,而是「電力與時間的交換」。
AI 的熱度把基礎設施需求放大,合作空間隨之打通。
動察:頭部礦企爲何在當前階段更易被美國 AI 大廠選擇?
比特小鹿:因爲「可用電 + 工程交付速度」。礦企上一周期的選址與並網,如今成了 AI 數據中心的前置資本。時間是最大的折現因子,它直接決定誰能在窗口期內上線、拿到客戶、形成滾動現金流。
動察:那麼 AI 數據中心的土地選址要求難度大嗎?
比特小鹿:總體不大。在美國乃至多數國家,真正稀缺的是電,不是地。
原因很簡單,能接到大電的地方,多數是能源富集區(天然氣氣田、煤礦帶、靠近水電站等),人煙稀少、地價便宜。
比如 Bitdeer 在挪威和不丹的大型數據中心位於遠離人口中心的地方,電力資源集中、土地成本低。美國同理,這類園區不會在城市核心區,而是更偏的位置,地容易找、價也便宜。選址的「第一性原理」是電力與並網,土地通常跟隨電走,並非主要瓶頸。
動察:AI 現在被說成「鋼鐵、電力、土地」的上遊生意,甚至像另一種房地產。您怎麼看?
比特小鹿:大模型出來以後,AI 的用電強度遠超大多數人的預期。
最初大家以爲「訓練耗電、推理會輕」,但事實相反,推理在走向大衆化後同樣長期高耗電。當 ChatGPT、DeepSeek 進入日常,終端接入越來越多,推理的底噪持續拉高。
從工程視角看,AI 本質是資源消耗型行業:
芯片側:訓練時加速卡基本 100% 負載在跑,天然高功耗;
機房側:熱密度遠高於傳統服務器,PUE 被明顯頂高,散熱本身也要耗大量電;
規模側:AI 數據中心 的用電訴求一下從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 的 20–30MW,躍遷到 500MW、甚至 1GW 級別,這在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時代幾乎不可想象。
所以把它類比「房地產」只對了一半,確實需要土地、廠房和長週期(建造週期往往要 3–4 年),但決定生死的是電與熱,能否按時拿到大容量並網、做出 N+1/2N 冗餘和高效散熱。就這一點上,它與鋼鐵、電力、土地的強依賴非常像。
AI 數據中心有什麼特點?
動察:美國在建數據中心的模式爲何特點?
比特小鹿:美國因電力掣肘與歷史路徑,Hyperscaler 常需親自下場並與礦企合作獲取可用電。
動察:外國企業是否有可能在美國做 AI 數據中心?
比特小鹿:簡單說,AI 數據中心是強區域性的生意。真正動輒上百兆瓦、上千卡的落地,還是美國本土大廠在主導。我們只討論 AI 數據中心,不涉及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
動察:AI Data Center 會不會演變成地緣政治的工具?這會影響你們的決策嗎?
比特小鹿:我同意這個判斷。
AI 的底層就是數據,而數據天然受主權與安全約束。爲了防止數據外泄和安全風險,各個地區也在收緊相關政策:即便美國允許外資建數據中心,隨着 AI 掌握的數據越來越多,各國大概率都會走向「在地部署、本地合規、數據不出境」。
簡單說,美國的 AI 在美國,中東在中東,歐洲在歐洲,區域化將是長期趨勢。
行業格局與潛力
動察:除了 IREN 和比特小鹿,礦企裏誰更有潛力轉 AI 數據中心?
比特小鹿:要看誰有戲,先看手裏有沒有大電,再看能不能把礦場快改成 GPU 機房。一種有並網 + 地 + 變電、還能搞 N+1/2N 冗餘、液冷 / 高密度的,這類最容易接到 AI 單。
另一種純托管 / 輕資產的,自己不掌握電和園區,轉 AI 數據中心就被動。
美國這邊,像 Riot、CleanSpark、Core Scientific、TeraWulf、Cipher 這種資源在自己手上、擴容靠譜的,更容易被大廠盯上。
所以結論很直白,電是門票,改造力是速度;兩樣都齊了,才輪得到你跑在前面。
總體而言,關鍵看誰掌握「高質量、可持續的大負荷可用電」。比如這些自有並網資源較多的公司更具潛力;以托管爲主、缺少自有能源與園區的模式,在這輪結構性轉型裏不佔優勢。
比特小鹿在想什麼?
動察:比特小鹿在「礦業轉 AI」的策略與路徑?
比特小鹿:吳忌寒老板的思路一直是做全產業鏈,比特小鹿手裏掌握了約 3GW 的電力與園區資源,這是我們最大的底層優勢。
最初進入 AI 時,我們並沒有預料到「電」會成爲核心瓶頸,所以一開始走的是自建自營:我們與 NVIDIA 建立合作,成爲 NVIDIA PCSP,在新加坡部署了一套小規模 H100 集羣,推出自有的 AI Cloud 並對外承接訓練業務,這個項目已跑通。
隨後我們在馬來西亞也布局了第二個數據中心。隨着 Hyperscaler 進入這個賽道並開始與礦企合作,我們同步推進把大負荷園區升級爲 AI 數據中心:已公告將挪威約 180MW 的站點整體改造爲 AI DC,並把美國華盛頓州約 13MW 的站點一並轉換。
歸根結底,AI 的本質和 Crypto 挖礦很像——都是「電力 + 基建」的生意;我們具備從電力、園區到算力運營的全鏈條能力,因此轉向 AI 相對順暢。
動察:比特小鹿與 IREN 等其他礦企的核心差異?
比特小鹿:三點。第一,不會 100% 轉成 AI 企業;基於測算,當前階段 Crypto Mining 的利潤仍優於 AI 數據中心,且礦業具備穩定現金流與較好回報。
我們的第二個優勢是國際化的工程組織能力。比特小鹿團隊的工程組織與執行能力在世界都無與倫比。同樣的 AI 數據中心,在美國常見節奏要兩年,我們通常能做到一年半。靠的是並行推進和供應鏈協同,把土建、機電、配電、散熱等關鍵環節同步拉齊,將常規約 24 個月的週期壓縮到約 18 個月,更快形成可用產能。
第三公司策略保持穩健:AI 行業很年輕,比 Crypto 還年輕,不做「all-in」,追求更長久的發展節奏。
動察:目前比特電力基建的分布主要在哪?
比特小鹿:比特小鹿現在主要在全球布局約 3 GW 電力與相關基礎設施,覆蓋美國、加拿大、挪威、埃塞俄比亞、不丹五個國家,用於支撐礦業與 AI 數據中心的建設與運營。
成本與融資
動察:看到高盛報告提到,一座 AI 機房可能就要花 120 億美金,真這麼燒錢嗎?
比特小鹿:確實大,量級上就是「幾十倍」。給你一個便於直觀對比的「人話數字」: 比特幣礦場(美國):建 1 MW,大約 35–40 萬美元。但 AI 數據中心建 1 MW,大約 1,100 萬美元。因爲 AI 數據中心 的投入是「重機電 + 重標準」的復合體:,再加上並網排隊、環評 / 能評、區域合規,週期通常 18–36 個月。
你會發現,AI 數據中心本質不是「多買幾張卡」,而是把一片地接成能吞下 500MW–1GW 的「電之城」,把電接對、把熱排掉、把冗餘做足、把合規打穿,這些都非常燒錢。
動察:錢從哪來?需要融資嗎?
比特小鹿:老老實實說,都得融資。
分享一下,目前行業裏常見融資的幾招:
項目融資 / 基建貸:拿園區 + 設備做抵押,靠長期租約或算力 offtake(客戶承諾多年買你的算力)來給銀行喫定心丸。
設備租賃 / 回租:把 GPU 和部分機電做租賃,攤長週期,不用一次性掏那麼多現金。
長協 PPA:先把電價和可用容量鎖死,債端才願意給低利率。
和大廠綁定:大客戶 / 大廠提供最低消費、預付、擔保、甚至合資(JV),你拿到更便宜的資金。
IREN、CoreWeave 和 Google/Microsoft 的合作裏,這些條款都能看到影子。
動察:比特小鹿會不會也要融資?會不會很快公布和大廠的落地?
比特小鹿:這個現在還不能公開多說。
結語
採訪結束沒多久,比特小鹿就在資本市場上交出了它的下一步答案。
11 月 13 日,比特小鹿宣布,將通過發行可轉換優先票據募資 4 億美元,並授予初始購買方在 13 天內追加認購最多 6000 萬美元票據的選擇權,募資規模最高可達 4.6 億美元。新資金將用於數據中心擴建、ASIC 礦機研發、AI 和 HPC 雲業務拓展,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在電力已經成爲 AI 產業最緊缺上遊資源的當下,這 4.6 億美元最終砸在哪幾塊地、接起多少兆瓦的新負荷,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比特小鹿在下一輪算力競爭中的座次。
對比特小鹿來說,這筆錢,更像是把訪談裏的判斷,寫進資產負債表:一頭連着礦業這塊現金流基本盤,一頭連着 AI 數據中心這條長坡厚雪的業務線。它未必馬上反映在下一季財報的收入和利潤上,卻會在未來幾年,慢慢改寫算力生意的權力結構——誰有資格坐在談判桌前,誰只能在並網名單上排隊等電。
從結果往前看,這一輪 AI 基礎設施的故事並不復雜:電力成了真正的上遊,時間成了新的貨幣,礦企手裏的園區和並網指標,變成了別人拿錢也買不來的「老資產」。
等關於模型和應用的喧囂慢慢退潮,市場大概率還要再翻一遍帳本:誰的敘事講得響不再重要,能在電荒的世界裏,把每一兆瓦電都接上去、穩穩跑起來的公司,才有資格留在下一階段的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