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比特幣 ETF 連跌四天!貝萊德流出 1 億美元,散戶卻瘋搶?

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週初出現 4,050 萬美元淨流出,連續四天出現負流出。SoSoValue 數據顯示,貝萊德旗下 IBIT 流出資金達 1.007 億美元。市場解釋稱,當現貨和衍生品需求抵消機構贖回時,價格仍可攀升,這反映市場結構變化而非散戶與機構情緒分化。

貝萊德 IBIT 單日流出 1 億美元領跌

現貨比特幣 ETF 流量

(來源:Farside Investors)

10 月 20 日的現貨比特幣 ETF 資金流動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貝萊德旗下 IBIT 單日流出 1.007 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的比特幣 ETF,IBIT 自推出以來一直是資金流入的主力,其管理規模曾接近 1000 億美元。這次罕見的大規模流出引發市場關注,許多投資者擔心這可能預示機構對比特幣短期前景的態度轉變。

然而,單日流出數據需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理解。貝萊德 IBIT 的規模遠超其他現貨比特幣 ETF,即使 1 億美元的流出看似龐大,但相對於其近千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這僅占約 0.1%。從比例來看,這次流出並非災難性的資金撤離,更可能是大型機構投資者的短期倉位調整或套利操作。

週一的 4,050 萬美元淨流出是 IBIT 流出 1.007 億美元被其他五隻 ETF 流入部分抵消後的結果。富達、灰階、Bitwise、VanEck 和景順管理的 ETF 合計流入約 6,020 萬美元,這顯示市場並非一致看空,而是存在資金在不同 ETF 產品之間的輪動。部分投資者可能基於費率差異、流動性考量或品牌偏好,從 IBIT 撤出資金並轉投其他產品。

這種 ETF 之間的資金輪動在傳統金融市場很常見。投資者可能因為某隻 ETF 的溢價過高而選擇贖回,轉而購買折價交易的同類產品。或者,某些機構可能有內部規定限制單一 ETF 的持倉比例,當 IBIT 規模過大時需要分散到其他產品。因此,貝萊德的流出不能簡單解讀為對比特幣的看空訊號。

連續四天流出累計超 9.4 億美元

將時間軸拉長來看,現貨比特幣 ETF 的資金流出呈現持續性特徵。週一流出 4,050 萬美元、週五流出 3.666 億美元、週四流出 5.364 億美元,加上更早前的流出,連續四天累計流出超過 9.4 億美元。這個規模在現貨比特幣 ETF 歷史上屬於較大規模的連續流出事件。

連續四天流出時間線:

10 月 16 日:流出 5.364 億美元,當日比特幣價格承壓下跌

10 月 17 日:流出 3.666 億美元,連續第二日資金外逃

10 月 20 日:流出 0.405 億美元,流出速度放緩但趨勢未變

累計影響:四天總流出超 9.4 億美元,對市場供需產生明顯壓力

這種持續性流出通常與宏觀經濟事件或市場情緒轉變相關。回顧這段時期的背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 100% 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風險資產普遍遭到拋售。在這種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減少高波動性資產的曝險,現貨比特幣 ETF 作為可以快速變現的工具,自然成為減倉的首選。

然而,週一的流出規模明顯小於週四和週五,從 5 億多美元降至 4 千多萬美元,顯示流出速度正在放緩。這可能意味著恐慌性拋售階段已經結束,市場正在尋找新的平衡點。若後續交易日能止住流出趨勢甚至轉為流入,將標誌著市場信心的恢復。

同時,現貨以太坊 ETF 週一錄得 1.457 億美元的淨流出,為連續第三天出現負流出。這顯示資金撤離並非僅針對比特幣,而是加密貨幣 ETF 整體面臨的贖回壓力。以太坊 ETF 的流出規模相對其資產管理規模而言更為顯著,暗示以太坊面臨的賣壓可能更大。

價格逆勢反彈的市場結構解讀

最令人困惑的現象是:儘管現貨比特幣 ETF 連續四天流出,比特幣價格在週一卻一度反彈至 11.1 萬美元上方。這種機構撤資與價格上漲的矛盾,顛覆了許多投資者對 ETF 資金流向與價格關係的認知。根據 The Block 的價格頁面,截至美國東部時間週二凌晨 3:10,比特幣在過去 24 小時內下跌了 3%,至 107,871 美元,但相較週五的低點仍有明顯反彈。

Kronos Research 首席資訊長 Vincent Liu 向 The Block 提供了專業解讀:「即使在 ETF 資金流出的情況下,當現貨和衍生品需求抵消機構贖回時,價格仍在攀升,尤其是在風險偏好轉變期間或 ETF 資金流落後於潛在市場需求時。」

這段話揭示了加密貨幣市場的複雜性。ETF 資金流只是影響價格的眾多因素之一,而非唯一決定因素。當散戶投資者在現貨交易所大量買入、衍生品市場出現大額多頭開倉、或亞洲市場需求強勁時,這些買盤可以完全抵消 ETF 的流出壓力。特別是在美國 ETF 交易時段結束後,亞洲和歐洲市場的交易活動往往主導價格走勢。

Liu 進一步表示:「這並不是說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的情緒明顯分化,而是市場結構的變化,對沖資金流動、衍生品輪動和報告滯後都模糊了實際需求和 ETF 數據之間的信號。」這個觀點挑戰了「機構看空、散戶看多」的簡單二分法。實際情況更可能是機構在進行複雜的套利和對沖操作。

例如,某機構可能同時做以下操作:贖回 ETF 份額(產生流出數據)、在現貨交易所買入比特幣(產生買盤)、在衍生品市場做空對沖(鎖定利潤)。這種組合策略在數據上表現為 ETF 流出,但實際上該機構並未減少比特幣曝險,甚至可能增加了總體持倉。

ETF 資金流的滯後性與實際需求脫節

Vincent Liu 提到的「報告滯後」是理解當前市場的另一個關鍵。現貨比特幣 ETF 的資金流數據通常在交易日結束後數小時才公布,而價格則是實時變動的。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週一流出數據,反映的是週一美國交易時段的情況,但比特幣價格在週一晚間和週二凌晨(亞洲時段)的走勢,已經納入了新的資訊和預期。

更重要的是,ETF 資金流本身也存在結構性滯後。當大型機構決定調整比特幣曝險時,他們不會立即大量贖回 ETF,而是會在數天甚至數週內分批執行,以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大衝擊。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連續四天流出,可能是某個大型機構在一週前就做出的決策,而非對當前市場狀況的即時反應。

這種滯後性使得簡單地根據 ETF 資金流來預測短期價格變動變得極為困難。當 ETF 出現大量流出時,可能正是價格築底的時刻,因為這些流出反映的是過去的恐慌情緒,而非未來的趨勢。聰明的投資者會將 ETF 資金流作為眾多參考指標之一,但不會完全依賴它來做決策。

散戶與機構的需求差異分析

雖然 Liu 否認了機構與散戶情緒的明顯分化,但從市場行為來看,兩者的需求特徵確實存在差異。機構投資者更關注風險調整後的回報、投資組合再平衡和監管合規,他們的交易決策往往基於量化模型和風險管理框架。當宏觀環境不確定性上升時,模型可能觸發自動減倉指令,導致 ETF 流出。

相比之下,散戶投資者更傾向於基於價格動能和情緒驅動進行交易。當他們看到比特幣從 11.5 萬美元跌至 10.5 萬美元後開始反彈時,「抄底」心理被激發,紛紛在現貨交易所買入。這種散戶買盤可能發生在全球交易所,而非通過 ETF 管道,因此不會反映在 ETF 資金流數據中。

地理分布也是重要因素。美國機構主要通過 ETF 配置比特幣,而亞洲和歐洲投資者更傾向於直接持有現貨。當美國市場因為宏觀擔憂出現 ETF 流出時,亞洲市場可能正基於不同的資訊和預期大量買入。時區差異使得這兩股力量在不同時段主導市場,造成 ETF 數據與價格走勢的暫時脫節。

ETH-0.16%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