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金領漲時 我們爲何仍堅定配置比特幣?

作者:Lyv

引言

今年以來,黃金風頭一時無兩——在貿易摩擦、美債波動、地緣緊張的多重擾動下,黃金一舉跑贏了比特幣、納指和所有主流大類資產,「王者歸來」的呼聲再起,年內漲幅已超過 50%。而相比之下,近年逐漸獲得避險屬性的「鏈上黃金」比特幣僅漲約 15%。這一明顯的強弱分化現象引發了市場關於「爲何黃金強而比特幣弱?」、「比特幣是否還值得投資」的熱烈討論。

通過仔細刨析黃金的歷史定價規律和買盤邏輯,我們依然堅持認爲,比特幣作爲數字時代的新興避險工具,目前在經歷一個「避險 + 風險二象性」的歷史階段。長期看來,比特幣的獨特性、稀有性意味着其擁有和黃金一樣顯著的長期配置價值;而當下全球投資組合對比特幣的低配倉位意味着更高的配置槓杆與收益空間。

本文以 Q&A 形式,從避險邏輯演進、黃金與比特幣的對沖機制、長期配置比例、尾部風險定價等角度系統梳理我們的配置框架,並引入全球主流機構和投資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證爲什麼在當前和未來的全球資產組合中,比特幣值得更高權重的戰略性關注。

Q1.理論上黃金和比特幣都具有避險屬性,但兩者在避險角色上有何不同?

回答:市場普遍認爲,黃金是傳統「碳基世界」的成熟避險資產。而比特幣則可以被視爲「硅基世界」的價值存儲新秀,而非成熟的避險工具,且目前仍具有較強的風險資產屬性。我們觀察到,在 2024 年初比特幣 ETF 通過以前,比特幣價格與納斯達克指數相關性高達 0.9;在 ETF 通過以後,比特幣價格與納斯達克指數的相關性下降到 0.6,並明顯開始跟隨全球 M2 流動性,展現出和黃金類似的「抗通脹」屬性。

高盛有分析指出,相較於黃金,比特幣回報雖更高但波動率極大,在風險偏好強時比特幣表現往往類同股票,一旦股市下跌,比特幣對沖效果不及黃金。因此黃金目前在避險方面更爲可靠,而比特幣仍處於從風險資產向避險資產過渡的階段。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裏奧(Ray Dalio)也強調,如果投資者需要在資產配置中保持中立並分散風險,可以考慮黃金或比特幣,但他個人更偏好黃金這一經過歷史檢驗的對沖工具。他指出,比特幣雖然具備有限供應和一定的儲值潛力,但在避險地位上遠未及擁有悠久歷史支撐的黃金。

Q2.自 2007 年以來黃金價格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爲什麼 2022 年俄烏戰爭後央行成爲黃金的主要買盤?

回答:自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際利率成爲黃金價格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由於黃金本身不產生利息(」零票息「資產),其價格與實際利率水平呈負相關——當實際利率上升時,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提高,金價往往下跌;而當實際利率下降(甚至轉爲負值)時,黃金相對吸引力上升,金價走強。我們注意到近十五年來這一關係非常顯著:例如 2008 年後联准会降息致實際收益率走低,引發黃金大漲,而 2013 年起實際利率回升則令金價承壓;在 2016 年联准会進入負利率期間,我們則看到了北美 ETF 的大舉流入。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央行大幅增持黃金,成爲推動金價的新主導因素。當年各國央行淨購金量創下歷史紀錄,此後每年均超過 1000 噸。Metals Focus 的數據顯示,2022 年以來央行年購金量遠超此前多年平均水平(2016–2021 年均值 457 噸),2025 年預計仍將購買約 900 噸。這些官方買盤在 2022–2025 年貢獻了全球黃金年需求的 23%(投資需求的 40% 以上),佔比是 2010 年代的兩倍。目前,全球央行持有接近 3.8 萬噸黃金,超過 17% 的地表黃金總量,佔首飾、科技之外的投資用途總量的 44%,仍然有上升空間。

世界黃金協會的最新問卷調查顯示,各國央行繼續對黃金持有樂觀預期。絕大多數受訪者(95%)認爲,未來 12 個月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將增加;創紀錄的 43% 的受訪者認爲,本國的黃金儲備也將同期增加,且無人預計其黃金儲備會下降。

推動央行」爆買「黃金的思考源於 1)地緣政治對沖 2)儲備資產多元化:俄烏衝突引發的西方制裁凍結了俄羅斯外儲的一半,不少新興國家開始考慮以黃金替代部分美元資產。隨着美國債務激增和信用前景堪憂,美債等美元資產的吸引力相對下降,這進一步提高了黃金作爲儲備資產和避險工具的吸引力。

而一些大型長線投資機構的配置需求,也來自於」股債蹺蹺板「越來越多的失靈時刻:從 2022 年開始,股債出現更多正向相關性,與過去 20 年我們所熟悉的」股債 6:4 配置「敘事相背離:

Q3.黃金避險功能主要針對哪些重大尾部風險的對沖?

回答: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黃金今後的避險價值應當主要體現在對沖兩類相對獨立的極端尾部風險:

  • 美國債務或通脹危機(即美元信用 / 主權債務風險)
  • 重大地緣政治經濟衝突

首先,在債務失控或高通脹場景下,法幣可能大幅貶值甚至出現信用危機,黃金作爲長期價值儲藏和通脹對沖的作用凸顯。世界黃金協會針對近 60 家央行的調查顯示,各國央行持有黃金的首要動機正是將其視爲長期價值儲備和通脹對沖工具,以及在危機時期表現出色的資產。央行官員們還將黃金視爲有效的投資組合分散器,用來對沖經濟風險(如滯脹、衰退或債務違約)以及地緣政治風險。

例如,美國債務迅速上升引發美元長遠價值擔憂,黃金可以在此類極端情境下充當」盾牌「。其次,在地緣政治衝突方面,黃金被視爲動蕩時期的安全港。每當發生戰爭或國際關係緊張,如 2018 年中美貿易戰、2022 年俄烏戰爭、2025 年美國關稅衝擊,避險資金往往流入黃金推動金價漲。經濟歷史回測研究也顯示了近十年黃金價格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之間的正向」冪律「關係: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近期黃金跑贏比特幣:在中美貿易對抗出現新一輪升級的過程中,各國央行和長線投資機構作爲主要配置方,結合對於美債長期牛市的不確定性上升,理應更青睞他們更熟悉的資產:黃金。

Q4.在理想的資產組合中,黃金配置比例應該如何體現尾部風險的預期?

回答:黃金常被比喻爲投資組合的」保險「——在正常時期可能拖累收益,但在危機中提供保護。因此,當管理人認爲未來發生極端事件的風險上升時,往往會提高黃金持倉作爲避險。黃金能夠明顯緩解金融壓力時期投資組合的潛在損失,在市場嚴重下挫(左尾事件)中表現出穩定的分散收益。尤其因爲黃金需求的一部分來自央行、科技行業和消費者,其價格走勢不完全與金融資產同步。一些資產配置框架中,會將黃金專門用於尾部風險對沖用途:例如某些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將黃金定位爲非常時期可以變現的高流動性資產,以在尾部風險來臨時彌補其他資產虧損。

簡言之,投資組合中黃金的權重可以視爲基金經理對極端尾部風險發生概率的一個映射。如果基金管理人認爲未來 5-10 年內發生上述兩個尾部事件的概率在上升,那麼提高黃金在組合中的比重是合理的。這一配置就像給投資組合購買一份保險,其比例大小反映了管理人對災難性事件的主觀概率判斷。

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有趣的思想實驗:如果我們認爲上述的兩個重大風險,在接下來 5 年中兌現的概率是 10%(比如 5%+5%),那麼我們對抗這兩類風險資產的比例也應該相應提高到 10%;如果看往後 10 年,兌現概率上升到 15%-20%,我們的配置比例也似乎要提升到 15-20%。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認爲這兩個尾部風險的兌現概率一定是越來越高的。

Q5.當前全球資產配置中黃金和比特幣的佔比如何?市場人士對提高其權重有何建議?

回答:據高盛最新研報估計,目前全球投資組合中黃金配置約佔 6%,比特幣僅約 0.6%,後者相當於前者的十分之一左右(總市值對比更小),表明比特幣作爲資產配置仍處於早期階段(相比之下黃金已是主流資產)。

鑑於近期全球宏觀環境的動蕩,不少知名機構和投資大師呼籲提高黃金(以及一定程度的比特幣)的配置權重。橋水基金的瑞·達裏奧近期就明確表示,從戰略資產配置角度來看,投資組合中黃金比例應提高到 10%-15% 左右,顯著高於傳統投顧普遍建議的黃金權重(通常 5% 上下)。值得注意的是,達裏奧在 2022 年曾只建議約 1-2% 的比特幣 / 黃金配置,但如今由於風險上升將這一比例提升數倍至 15%,反映出他對避險資產重要性的重新評估。

其他知名投資人也發出了類似聲音:例如」雙線資本「創始人傑弗裏·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近日甚至表示,將投資組合接近四分之一(25%)配置於黃金也不爲過。一些研究和歷史回測結果亦支持更高的黃金比重:一家資管機構的長週期模擬分析顯示,黃金配置約 17% 時組合的風險調整後回報率最高。

比特幣方面,隨着機構態度轉變,亦有觀點建議適度提高配置。如灰度(Grayscale)基金建議將比特幣視爲」核心資產「之一,配置比例可考慮 5%-10%。總的來說,當前全球黃金配置遠高於比特幣,但各界普遍認爲有必要在傳統組合中增加兩者比重,以增強對極端風險的抵御能力。

Q6.回到我們的思想實驗:如果認爲未來 5 年有 10% 的尾部風險、未來 10 年有 20% 的尾部風險,應該如何同步上調黃金和比特幣等對沖性資產的配置?

回答:在這種尾部風險概率不容忽視的假設下,投資者應較常規情形顯著提高避險資產配置。經驗表明,當預期極端事件可能發生時,提前布局黃金、比特幣等對沖資產有助於保護組合免受衝擊。這種思路與」黑天鵝「對沖策略類似:用小部分成本去對沖小概率重大風險。

從概率映射出發,對沖 20% 的尾部風險,資產組合中需要配置等量的避險資產,即黃金和比特幣的總配置比例要達到 20%。 假設我們把黃金權重提高到 15%,把比特幣提高到 5%。那麼黃金在全球持倉的比例將從當前約 6% 增至 15%,相當於提升了 2.5 倍;而將比特幣從約 0.6% 提至 5%,提升幅度超過 8 倍。

這表明在一個理想化的避險組合中,比特幣的配置提升潛力(相對當前基準)遠大於黃金。因爲黃金作爲成熟資產,全球持有量和配置比例已不低,要再提高一倍以上需要巨大體量資金;而比特幣起點很低,即使提升幾倍,其在全球資產中的佔比仍然不大。這種懸殊的提升倍數也意味着比特幣價格對增量配置的敏感度更高——少量資金流入即可明顯推升其價格。

實際市場操作中,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反映這一理念。一些大型投行近年主動納入加密資產配置上限,以防範系統性風險。摩根士丹利全球投資委員會在最新建議中首次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模型,針對高風險承受客戶的激進成長組合建議最高配置 4% 於加密資產(平衡型組合則上限 2%,保守組合暫不配置)。

另外有分析師指出,未來若比特幣逐步獲得類似黃金的儲備地位,其市值有望逼近黃金的規模。當然,這需要諸多前提條件,但從配置比例的提升空間看,比特幣相對黃金具備更大的全球資產配置槓杆(2.5x vs 8.0x)。這也是爲什麼在強調提高黃金倉位的同時,不少機構投資者開始關注配置一定量比特幣:兩者搭配既可對沖傳統金融風險,又能博取新興避險資產崛起的超額收益。

Q7.相對黃金,比特幣作爲資產納入組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優勢或獨特性?

回答:我們認爲,從純粹的經濟設計來看,比特幣超長期可以是比黃金更合適的避險資產,面對上述的兩個尾部風險都有機會展現更剛性的避險能力。

首先,供應剛性。比特幣的發行上限被永久限定在 2100 萬枚,不像法幣可被無限增發,或商品勘探出新的儲備、回收效率提升等。這種「硅基數字稀缺性」使其成爲類似於黃金的稀缺資產,具有抗通脹的長期儲值潛力。更重要的是,比特幣的年度通脹率在 2024 年減半後已降至 1% 以下,遠低於黃金每年新增供給的 2.3%。

第二,「Buy and Hold」持倉仍低。我們分析顯示,當前主流機構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配置比例很小,其中「Buy and Hold」的參與者持幣量不超過 10%,算上全部 ETF 持有者也只有 17%(ETF 中有大量的對沖基金和散戶投資者,不可以全部算作「Buy and Hold」)。作爲對比,黃金「Buy and Hold」持有者在 2024 年底已經達到投資用途黃金的 65%,其中央行佔比 44%,ETF 持有量僅爲 4%。

這意味着隨着認可度提高,未來潛在的增配空間巨大。BlackRock 首席執行官 Larry Fink 近期公開稱比特幣是「新一代的黃金」,並支持將其納入養老金等長期資金配置。

第三,鏈上透明。所有比特幣交易都記錄在公開的區塊鏈上,可供任何人查詢驗證。這種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提高了市場信任度,投資者可以實時監控比特幣網路的流通和儲備狀況,不存在資產「黑箱」。相比之下,央行黃金儲備和場外交易往往缺乏實時透明度。

第四,去中心化抗審查。比特幣網路由全球無數節點共同維護,沒有任何中央機構能夠單方面控制或作廢交易。這種去中心化帶來極強的抗審查能力——任何國家或機構都難以凍結或沒收比特幣帳戶,也無法通過增發來稀釋其價值。極端情況下,非實物持有的黃金也會有對手方風險;戰爭期間黃金會面對禁運、罰沒等風險,而比特幣只需有電、網路、和私鑰,即可完成價值存儲和支付轉移。

總之,比特幣的固定供應和技術架構賦予其與生俱來的抗通脹、低相關性和抗審查特質。這使其在長期資產配置中有望扮演數字時代價值存儲和風險對沖的新角色,作爲對黃金和其他避險資產的有益補充。

BTC1.1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考雅思vip
· 15小時前
前言10 月 21 日,联准会在華盛頓舉辦了首屆支付創新大會。會議持續了一整天,各國央行行長、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各大銀行、支付公司以及主要的加密基礎設施團隊齊聚一堂。會議議程涵蓋了穩定幣、代幣化資產、DeFi、支付領域的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將傳統帳本連接到區塊鏈。會場傳達的信息很簡單:加密技術如今已成爲支付領域討論的一部分。爲何此次不同多年來,美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聽起來像是先監管,後對話。這一次,一位聯準會理事在會議開幕式上表示,目標是擁抱支付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並借鑑 DeFi 和加密貨幣的經驗。這種語氣轉變意義重大。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