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韓國祭出「毀滅式打房」高價宅可貸款額不到10%,台灣該學嗎?
政南韓祭出史上最嚴厲限房令,猶如一場高風險的外科手術,企圖一刀切除投機毒瘤。對比台灣的中醫式溫和調養,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誰能真正解決居住正義的世紀難題? (前情提要:行政院開房貸水龍頭!拍板新青安排除銀行法72-2引法界譁然:行政命令大於法律? ) (背景補充:台灣房市爆「開價上天、成交躺平」砍價從15%起跳,明年會再跌? ) 南韓政府近日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史上最嚴厲的限房令」,幾乎斬斷了普通人貸款購屋的可能性,試圖一刀切除盤據在南韓社會心臟的房價毒瘤。 政府規定,在首爾等首都圈核心區,房價超過 25 億韓元(約 5,387 萬台幣)的高級住宅,貸款上限驟降至僅 2 億韓元(不到台幣 450 萬)。這意味著,一位懷抱著中產夢想的購屋者,幾乎需要拿出全款才能敲開夢想家園的大門。 但消息一出,市場的反應不是冷卻,而是恐慌性的沸騰。在新政生效前的最後幾個小時,首爾的房產仲介電話被打爆,成交價屢創新高,人們像在逃難般搶購著那最後一點點能夠利用舊有貸款額度的機會。這場景,荒謬卻又無比真實地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居住的權利被徹底金融化,任何試圖將其拉回正軌的努力,都可能引發一場更劇烈的風暴。 與此同時,南韓執政黨領袖一句「應該要打造不需舉債就能買房的市場」的言論,更像是在火上澆油,徹底點燃了民眾的怒火。這句不食人間煙火的「幹話」,讓李在明總統的民調應聲滑落至上任以來的新低點。 然而,當我們將視角從首爾的混亂拉遠,對比台灣相對平靜的房市政策,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浮現出來:面對同樣令人窒息的高房價,為何兩個社會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應對哲學? 韓台房市政策的哲學之爭 南韓這次的「休克療法」,在本質上是一場目標明確、高風險的外科手術。它背後的政策哲學非常清晰:認定市場的病灶是過度的投機性槓桿,因此選擇最激進的手段——直接切斷資金的動脈,試圖讓投機者「失血」而亡。 將 LTV(貸款價值比)從房價的 70% 驟降至 40%,甚至對高價住宅祭出不及總價一成的貸款額度,這無異於宣告,在政府眼中,這些區域的房地產已不再是民生必需品,而是一個必須被強力管制的金融賭場。 這種作法的魄力令人驚訝,但也暴露其脆弱性。外科手術固然能快速移除可見的腫瘤,但它無法解決癌細胞擴散的深層原因,甚至可能在切除過程中,誤傷健康的組織。市場的恐慌性搶購潮,就是最直接的「術後併發症」。 那些真正需要換房的自住客、那些即將成家的年輕夫婦,在這場手術中,與投機客一起被推上了手術台,成為了被「誤傷」的群體。這也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南韓政府是否判斷市場已惡化到常規藥物無效,必須開此猛藥? 這恰恰反映了南韓房市問題的深層結構:財閥經濟下的熱錢流竄、家庭負債比例的失控,已經讓溫和的政策工具宣告失靈。 相較之下,台灣的打房策略,更像是一場漫長而謹慎的「中醫調養」。例如,台灣的房貸利率長期維持在 2% 左右的低檔,遠低於南韓的 4% 以上,這保障了自住客的基本負擔能力。而在稅制設計上,對自住者給予 1% 的輕稅,同時對持有多戶且未出租的「囤房大戶」,課以最高 4.8% 的重稅,試圖將閒置的空屋「逼」回租賃市場。 這種策略的優點是穩定、副作用小,避免了南韓式的市場劇烈動盪。但其風險也顯而易見:藥效過於溫和,是否會導致病灶(高房價)產生「抗藥性」,讓問題慢性化,最終積重難返?台灣的房價在這些「調養」過程中,依然緩步上漲,似乎就在印證這種擔憂。 政治豪賭或政治自殺?打房政策背後的權力賽局 居住政策從來不只是經濟學,更是政治學。南韓政府選擇了一項可能動搖國本的「高成本」政策工具,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政治豪賭。李在明總統支持度的暴跌,血淋淋地揭示了這場豪賭的代價。這幾乎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在一個房地產與多數家庭資產深度綁定的社會,任何「真正有效」的打房政策,本質上都是一場「政治自殺」嗎? 那麼,南韓政府為何敢於,或者說不得不,進行這場豪賭?答案可能藏在民調數字的背後。當青年世代的絕望感、買不起房引發的社會對立、以及對未來的集體焦慮,已經累積到足以威脅社會穩定的臨界點時,政府面臨的壓力就不再僅僅是下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社會契約的崩潰風險。 從這個角度看,激進的打房政策,或許是執政者在「慢性死亡」(被民怨吞噬)和「急性休克」(政策陣痛)之間,所做的痛苦抉擇。他們賭的是,短期的民調下滑,能夠換取市場重置後的長期穩定,從而贏回新世代的信任。 反觀台灣,政治現實則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台灣的政治環境,無論是藍是綠,都極度依賴中產階級與地方派系的支持,而這些群體的資產,很大部分與房地產緊密相連。任何可能導致房價劇烈下跌的政策,都會直接衝擊執政黨的核心票倉。 因此,台灣的政策選擇,始終在「打房」與「護盤」之間,尋找一條微妙的鋼索。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的政策工具,總是點到為止,更側重於抑制交易而非打擊價格,與其說是缺乏魄力,更是一種高度精算的政治生存策略。 打得了需求,卻管不住人性?為何政策總是被市場繞過 一個常見的論點是:既然溫和的政策無效,那就必須用重典。支持者會指向南韓前總統文在寅任內 27 次打房卻愈打愈高的失敗案例,來證明只有「核彈級」的政策才能奏效。然而,南韓這次的實驗,似乎恰恰反駁了這種線性思維。 最嚴厲的管制,催生了最瘋狂的市場。在新政上路前夕,首爾陽川區一間近 18 坪的公寓,賣出了 15.5 億韓元的紀錄高價,短短三個月就漲了近 300 萬台幣。這說明,政策試圖用理性去框住市場,但市場卻總是用非理性的「人性」來回應。當人們預期未來更難買房時,他們唯一的反應就是不計代價地「立刻」買房。 這揭示了單純「需求端抑制」的根本盲點。無論是限縮貸款(堵住水龍頭),還是增加稅負(提高用水成本),都只是在圍堵「需求」這個結果,卻沒有解決「為何需求如此旺盛」的根源。這個根源,一是核心都市的房屋供給長期不足;二是全球性的貨幣寬鬆,讓熱錢必須尋找標的停泊,而房地產正是最完美的載體。 南韓的政策,幾乎完全忽略了供給面的改革,這使得其政策效果更像是在玩一場「打地鼠」的遊戲,壓下一個泡沫,卻可能催生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