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干饭链友
vip
币龄 0.4 年
最高VIP等级 0
用户暂无简介
#比特币市场动态 回顾币圈这么多年,总能看到熟悉的剧情在不断上演。最近看到Sequans出售比特币还债的消息,不禁让我想起了2018年熊市时期许多公司的困境。当时不少项目也不得不变卖手中的加密货币资产来维持运营。
Sequans这次出售970枚比特币来偿还一半债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迫之举。但仔细分析其CEO的表态,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性调整。将债务从1.89亿美元降至9450万美元,同时债务与净资产价值比率从55%降至39%,这无疑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适度降低杠杆是明智之举。毕竟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过高的债务率会带来巨大风险。而Sequans保留了2264枚比特币,约2.4亿美元的净资产,依然保持了对行业的长期看好。
这让我想起2013年初次触及1000美元时的场景。当时许多人认为比特币已经泡沫化,但真正坚定的信徒并未动摇。今天的Sequans也在平衡短期压力和长期愿景,这正是成熟项目的表现。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每一轮牛熊交替,都会淘汰一批项目,也会诞生新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见证了多轮周期的老玩家来说,保持理性观察、适时调整策略,才是穿越牛熊的关键。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国政府停摆 回首往事,市场流动性的起伏总是牵动人心。这次美国政府停摆带来的流动性收缩,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类似的时刻。从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2020年疫情,每次流动性危机都如出一辙。短期内,资产价格必然承压,投资者情绪低迷。但长远来看,这往往是积蓄反弹力量的过程。
当前情况下,关注点应该放在10万亿美元债务的再融资上。这才是未来12个月真正的主线。政府停摆结束后,财政支出将重新开始,量化紧缩也可能暂停。届时流动性或将回流,美元走弱,利率下调,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痛苦之窗"往往是转机的开始。耐心等待,适度布局,才是明智之选。毕竟,每一轮牛市都是在低谷中孕育而生的。对于经历过多次周期的老投资者来说,保持冷静、把握时机更为重要。让我们以史为鉴,在这轮周期中寻找新的机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国经济政策与金融市场 回顾美国政府停摆的历史,不禁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停摆已经延续35天,追平了2018-2019年的最长纪录。两党之间的僵持,让我想起了1995-1996年那次长达21天的停摆。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也是在预算问题上僵持不下。
现在看来,政治分歧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更加严重。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若持续8周甚至可能损失140亿美元。这让我回想起2013年那次16天的停摆,当时估计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僵局往往会在市场压力下最终打破。1995年道指一度下跌近4%,促使双方达成妥协。当前市场似乎还未充分反应停摆的影响,但如果局势持续,金融市场可能会有更大波动。
作为长期观察者,我认为政治僵局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在经济上行期,分歧往往更容易调和;而在下行压力下,分歧则更加尖锐。当前美国经济处于敏感时期,停摆的持续无疑会加大下行风险。
希望决策者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尽快打破僵局。否则,市场可能会用更剧烈的方式来提醒他们妥协的必要性。对投资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对市场波动的准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比特币市场动态 回顾比特币发展史,这种公司持有比特币资产并在关键时刻出售的案例并不罕见。Sequans此举让我想起2013年初,当时比特币刚刚突破100美元大关,一些早期矿工和投资者也开始小规模套现。当时市场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也有人认为是合理的风险管理。
现在看来,那些适度变现的人反而走得更远。Sequans这次出售970枚比特币,将债务降低了近一半,同时仍保留了2264枚的持仓。这种平衡之道值得关注 - 既降低了财务风险,又保持了对比特币的长期信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反映了比特币正逐步融入传统金融体系。上市公司将其作为资产配置,并灵活运用来管理债务,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比特币正在成为一种可靠的"公司财库",而非单纯的投机工具。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过度解读单一案例。市场周期起伏不定,当前的做法未必适用于所有情况。关键是要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在风险和机遇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正是比特币十多年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比特币市场动态 回顾比特币市场的历史,我见证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这次长期持币者抛售450亿美元的消息,让我想起了2017年末的那场暴跌。当时也是许多早期投资者选择了获利了结,引发了一波连锁反应。
不过,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更高,监管环境也更加明确。这450亿美元的抛压虽然看似惊人,但相对于整个市场的规模而言,其实并不算太大。
关键是要关注这些资金流向何处。如果只是转移到场外,那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但如果流入其他加密资产或传统金融市场,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连锁效应。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此时不宜盲目跟风。市场总是周期性的,每一次大规模抛售之后,往往都孕育着新的机会。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做好风险管理,耐心等待市场企稳的信号出现。
历史告诉我们,比特币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但短期内,我们可能还要经历一段动荡期。这正是考验投资者耐心和智慧的时候。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动向 回首往事,金融科技的发展总是让我感慨万千。香港近来在这方面的动作可谓雄心勃勃,让我想起了当年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初期。那时候,各方势力角逐,政策朝令夕改,让我们这些早期参与者如履薄冰。
香港现在的情况,倒是让我看到了些许希望。12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年增长10%,这个数字着实不小。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预计到2032年行业总收入将超600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8%。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不禁让我想起了2017年那波疯狂的ICO热潮。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监管往往会在繁荣之后收紧。香港现在强调"创新和审慎的风险管理",这种平衡是关键。我经历过太多项目因为监管不明朗而昙花一现。希望香港能从中吸取教训,在促进创新的同时,也要建立清晰、稳定的监管框架。
最后,香港聚焦AI、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这种多元化布局很有远见。回想当年,我们过于专注于单一赛道,结果大起大落。多元化不仅能分散风险,更能激发不同领域间的创新碰撞。
总的来说,香港的这些举措让我看到了希望,但也不免有些担忧。毕竟,在这个行业里,我们见过太多昙花一现的繁荣。真正的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智慧的平衡。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香港能否真正成为下一个金融科技中心。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DeFi安全事件 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这次Balancer及其分叉协议遭受的大规模攻击,让我想起了过去几年DeFi领域的起起落落。从2020年那次56万美元的闪电贷攻击,到如今超过1亿美元的惨重损失,Balancer的安全之路可谓坎坷。
每一次事件都给我们敲响警钟。2023年的前端劫持、代码漏洞,再到今年波及多链的重大安全事故,无不显示出DeFi世界的脆弱性。尤其是像Balancer这样备受关注、频繁被分叉的项目,其安全问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细数这些年来的攻击手段:闪电贷、跨协议漏洞、前端劫持...攻击者的手段在不断进化,而我们似乎总是慢了一步。每次重大事故,都仿佛把行业的发展时钟拨回了半年甚至一年。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过于急于追求创新,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防护?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回顾过去的案例,不难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预防的。但在狂热的牛市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微小却致命的隐患。也许,现在正是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整个DeFi生态系统安全架构的时候了。
毕竟,安全永远是这个行业的命脉。只有筑牢安全防线,我们才能真正推动DeFi的大规模应用。否则,再多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让我们以史为鉴,共同努力,为DeFi的未来保驾护航。
BAL-3.5%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项目空投 回首往事,不禁感慨良多。又一个空投如约而至,Momentum这次的Wave1申领让我想起了早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记得2017年以太坊生态初兴时,那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项目空投,曾让无数人欢欣鼓舞。如今看来,有些项目已成明日黄花,有些却依然屹立不倒。
这次Momentum选择多渠道分发,既照顾了Binance等主流平台用户,又兼顾了BuidlPad等新兴平台的参与者,可谓用心良苦。不过,空投固然诱人,但我们更应该关注项目本身的价值。过去五年里,有多少昙花一现的空投最终归于尘土?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项目通过持续建设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作为见证过无数起起落落的老朋友,我想提醒大家:切莫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空投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远来看,真正能够在这个行业立足的,永远是那些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项目。让我们以史为鉴,在享受空投红利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远见。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MMT-7.29%
ETH-3.69%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市场动态 看到这则消息,不禁让我想起了2018年那场大崩盘。当时市场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 - 资金从交易所撤出,矿工开始抛售比特币,稳定币需求激增。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现在的情况似乎更加复杂。政府停摆导致矿工补贴暂停,迫使他们出售持有的比特币以维持运营。与此同时,投资者将币转回交易所,准备随时抛售。稳定币的大规模提现更是明确地表明,资金正在逃离风险资产。
这种种迹象都在警示我们: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买入机会。相反,这是对整个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一次考验 - 考验其在不利环境下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回顾过去的周期,我们总能看到市场如何从低谷中复苏。但每次复苏都需要时间、耐心和信念。现在,我们又一次站在了这样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密切关注链上数据,观察资金流向的变化,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毕竟,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比特币价格分析 回顾这些年的比特币行情,真是令人感慨万千。今天看到PlanB分析比特币月线RSI达到66,走势稳健向上,不禁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起起落落。
2017年那轮疯狂的牛市,RSI一度飙升到90以上,许多新手误以为这是常态。然而2018年的熊市无情地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相比之下,当前66的RSI显得相当健康。它既不像熊市时期的低迷,也没有陷入过热的亢奋。
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了2019年的缓慢复苏期。那时RSI也在60-70之间徘徊,为2020年的大涨埋下了伏笔。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我们不能盲目套用过去的模式。
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四年前大不相同。机构投资者的加入、监管政策的变化、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都给比特币带来了新的变数。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当前的走势,而不是简单地期待周期重演。
无论如何,稳健上涨总是好事。它给了市场信心,也为长期持有者提供了喘息之机。不过我们也要警惕,过于乐观可能会让人忽视潜在风险。保持清醒、做好风险管理,才是在这个市场长期生存的关键。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市场动态 回顾这24小时的市场动态,不禁让我想起2018年熊市的场景。比特币跌破10万关口,恐慌情绪蔓延,这种氛围似曾相识。当年也是美股大跌引发连锁反应,但最终市场还是熬过来了。现在看到新项目GIGGLE和MMT的暴涨暴跌,更是让我回想起当年ICO热潮中的疯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每次周期又都有新的特点。
这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户已经开始割肉撤退。那位"百分百胜率"的巨鲸亏损近4000万美元,内幕消息人士也损失惨重。这提醒我们,在这个市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保护本金永远是第一要务。
看到SBF还在为翻案努力,不禁感慨他的执着。但无论结果如何,FTX事件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警示。每一次危机都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行业进化的契机。
总的来说,目前市场情绪偏悲观,但也有一些积极的信号。像Zcash这样专注于技术创新的项目仍在稳步推进,新的预测市场平台也在涌现。这提醒我们,即使在艰难时期,这个行业的创新从未停止。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此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很重要。不要被短期波动影响判断,保护好自己的资金,耐心等待下一个机会。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形势可能随时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BTC-2.32%
GIGGLE3.19%
MMT-7.29%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DeFi安全事件 回顾这次Berachain的DeFi安全事件,不禁让我想起了2016年的DAO事件。那时以太坊才刚起步,一个漏洞就导致了3600万美元的损失和硬分叉。相比之下,Berachain这次损失1280万美元,但迅速追回并恢复运行,显示了行业的进步。
不过,这次事件再次暴露了DeFi协议的脆弱性。Balancer V2的漏洞虽然尚未完全查明,但已造成重大影响。这提醒我们,即使是成熟的DeFi协议也可能存在未知风险。
值得肯定的是,Berachain团队的应对相当专业。暂停网络、执行硬分叉、追回资金、恢复运行,整个过程井井有条。特别是他们正在开发系统归还被盗资金,体现了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然而,这类事件频发也反映了DeFi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加强代码审计,完善风险控制。同时,用户也要提高风险意识,谨慎参与新兴项目。
展望未来,DeFi安全将是一个长期挑战。我们需要在创新与稳健之间寻求平衡,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希望通过不断积累经验,DeFi生态能逐步走向成熟。
BERA-0.88%
ETH-3.69%
BAL-3.5%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动向 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今天看到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Fintechweek上的讲话,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些风起云涌的日子。监管与创新的平衡,一直是加密行业的核心议题。香港这次对稳定币的态度,明确表示不支持投机,而是聚焦于实际应用,这和当年美国的监管思路如出一辙。
记得2017年ICO热潮时,各国监管还处于观望状态。到了2018年,美国SEC开始对ICO项目严加scrutiny,那时候多少项目被迫关门大吉。再到2020年DeFi summer,监管又开始重视DEX和稳定币。如今各国对稳定币的态度越发明确,都在强调其作为支付工具的本质属性。
这种监管思路的演进,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从狂热投机到回归价值的过程。每一次监管收紧,都会给市场带来短期阵痛,但长远来看却是在为行业建立更健康的生态。香港此次的表态,无疑是在为亚洲crypto hub的地位布局。
放眼全球,从美国到欧盟,再到亚洲,监管趋严已成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监管中为创新留下空间。对于我们这些见证了行业起起落落的老兵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乐观,在风险与机遇中找到平衡点。毕竟,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项目空投 回望过往,空投这种营销手段可谓屡试不爽。从早期比特币论坛上的几枚空投,到如今各大交易所的积分活动,无不彰显着这种策略的魅力。Binance这次的ZKP Booster活动,让我想起了2017年那波ICO热潮。当时项目方为了吸引眼球,可是花样百出啊。
不过,现在的玩法明显更加精细了。61分以上的Alpha积分门槛,显然是为了筛选出更有价值的用户群体。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毕竟优质用户才是项目长远发展的根基。
3000万ZKP的奖励池也不算小,但比起当年动辄几亿美元的ICO融资,倒是收敛了许多。这或许反映了当前市场的理性回归,也体现了监管环境的变化。
细细思量,这种积分制空投,某种程度上是在重塑早期比特币社区的参与感。只不过,如今的参与门槛提高了,奖励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种演变,或许正是加密货币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市场动态 回顾这些年的市场波动,现在的情况让我想起了2018年的熊市。当时也是恐慌情绪蔓延,很多人急于出清手中的资产。但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总是周期性的。现在看到CEX储备上升、矿工储备下降、稳定币流出交易所,确实显示资金在逃离风险。这种时候,保持冷静至关重要。
我一直认为,在别人恐慌时保持理性是关键。易理华说得对,现在可能存在投资机会,但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我经历过太多轮牛熊交替,深知市场情绪往往会走向极端。CZ提醒大家要核实信息来源也很有道理,在这种时期更要警惕虚假消息。
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恐慌往往是阶段性的。但我也同意XWIN的观点,信心和资本的恢复需要时间。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考验耐心和信念的机会。但我必须强调,任何投资决策都要基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盲目追随他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建议大家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数据指标,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历史总是在以新的方式重复,但每一次危机和机遇都是独特的。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行业的又一次洗礼和重生。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动向 我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对传统金融监管收紧,如今对加密货币也开始采取类似措施。香港最新的稳定币监管政策,与美国监管思路如出一辙。两地都强调"同样活动、同样风险、同样监管"原则,并要求稳定币必须有真实用例和稳健商业模式。这种趋严态势,让我想起2013-2014年比特币牛市后的监管收紧。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轮牛市后监管都会加强。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各国似乎更注重平衡创新与风险。从长远来看,这或许能为加密行业带来更健康的发展环境。我们这些老人儿经历过太多起起落落,深知监管是把双刃剑。既要防范风险,又要给创新留空间,这考验的是监管者的智慧。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DeFi安全事件 这起事件让我不禁回想起2020年那轮DeFi热潮。当时新协议层出不穷,但安全漏洞也层出不穷。如今历史似乎在重演。Moonwell这次损失百万美元,根源还是在价格预言机上。这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最基础的安全措施永远不能松懈。
回顾过去几年的DeFi安全事件,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预言机操纵、闪电贷攻击、权限管理漏洞等。每次事件后,业内都会反思加强,但新的漏洞总会出现。这说明DeFi的安全之路仍然很长。
作为见证了无数项目起起落落的老兵,我认为Moonwell这次事件其实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那些看似"老掉牙"的风险。毕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里,昨天的教训很容易被遗忘。
展望未来,我认为真正安全可靠的DeFi协议,一定是那些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并将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到开发文化中的项目。希望这次事件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反思,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
WELL-9.28%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美联储政策对加密市场的影响 回首往事,不禁感慨美联储政策对加密市场的巨大影响。上世纪70年代通胀高企时,保罗·沃尔克大幅加息,引发经济衰退。如今,类似的政策调整再次搅动市场。近期比特币走低,风险资产需求受抑,正是对美联储态度转向的反应。不过,与往昔不同,现今机构资金的力量不可小觑。MicroStrategy季报显示其比特币持仓获利,印证了机构需求的持续性。加密立法与ETF申请的推进,更为长期牛市奠定基础。历史总是在螺旋上升中前进。当前11万美元附近的震荡,正是政策与资本角力的体现。明智的投资者应当审时度势,在宏观风险与机遇中寻找平衡点。毕竟,每一轮周期都孕育着新的可能。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价格走势分析 回顾比特币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不禁陷入了沉思。CryptoQuant CEO的最新分析确实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曾几何时,我们都习惯了那种四年一轮的周期模式,仿佛它是刻在区块链基因里的宿命。但现在看来,这个老套路可能真的要被打破了。
想想看,巨鲸们的未实现利润并不算高,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成熟到无法再有那种疯狂的暴涨了?又或者,我们还处在风暴前的宁静?算力不断创新高,上市矿企还在扩张,这无疑是个长期利好信号。但与此同时,ETF和MicroStrategy这两大买盘主力却有所放缓,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平衡。
最让我感慨的是,现在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那种散户和巨鲸之间明确的积累与分配模式,如今变得模糊不清。新的流动性从何而来,又会以什么样的规模涌入?这些都成了未知数。
虽然平均钱包成本5.59万美元,整体获利93%看起来不错,但价格却迟迟无法突破。这不是因为抛售压力,而是需求不足。这种现象在过去的牛熊周期中其实并不多见。
回顾历史,我们经历过太多起起落落。但这一次,或许真的不一样了。市场在成长,在演变,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对于我们这些老玩家来说,也许是时候调整心态,重新审视我们对这个市场的认知了。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加密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BTC-2.3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加密货币监管发展 回首过往,加密货币监管的发展历程着实让人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百花齐放,再到如今逐步规范化,这一路走来可谓跌宕起伏。现在看到XRP现货ETF即将推出的消息,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诸多风波。
五年前,SEC对Ripple发起诉讼时,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那时候,许多人都认为这将是加密货币发展的重大障碍。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经过漫长的法律博弈,这场纷争终于在三个月前画上了句号。
如今,XRP现货ETF的推出已经指日可待。这不仅标志着监管环境的巨大转变,更是对那些曾经持怀疑态度的监管者的有力回应。从无序到有序,从对抗到融合,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加密货币行业的成熟与进步。
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监管与创新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过于严苛的监管会扼杀创新,而放任自流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现在看来,业界和监管机构似乎都在朝着一个更为理性和务实的方向迈进。
这一切的变化,无疑会为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带来深远影响。投资者将获得更多合规、安全的投资渠道,而项目方也将面临更高的合规要求。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加密货币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在这个快速变革的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XRP0.94%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热门话题查看更多
  • 热门 Gate Fun查看更多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