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當流動性被拔掉電源:復盤做市商在1011暴跌中的角色
作者: @BlazingKevin_ ,the Researcher at Movemaker
在加密資產市場中,交易者時常會遇到兩類典型問題:一是目標交易代幣的買一價與賣一價之間存在過大的差額;二是在提交大額市價訂單後,資產價格出現劇烈變動,導致成交價嚴重偏離預期,產生高昂的滑點成本。這兩類現象均由同一個根本性因素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而系統性地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市場參與者,即是做市商。
做市商的準確定義是專業的量化交易公司,其核心業務是在交易所的訂單簿上,圍繞資產的當前市場價格,持續地、同時性地提交密集的買入(Bid)和賣出(Ask)報價。
他們存在的根本功能,是爲市場提供持續的流動性。通過雙邊報價行爲,做市商直接縮小了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並增加了訂單簿的深度。這確保了其他交易者在任何時間點的買賣意圖,都能得到即時的訂單匹配,從而使交易能夠高效、並以一個公允的價格執行。作爲此項服務的報酬,做市商的利潤來源於在海量交易中獲取的微小價差,以及交易所爲激勵流動性供給而支付的費用返還。
1011的市場行情,使做市商的角色成爲市場討論的焦點。當價格出現極端波動時,一個關鍵問題浮現:做市商是被動地觸發了連鎖清算,還是在風險加劇時主動撤回了流動性報價?
爲了分析做市商在類似情況下的行爲模式,有必要首先理解其運營的基本原理。本文旨在系統性地回答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在釐清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將能夠更清晰地推斷出,在1011行情中做市商的行爲邏輯與決策軌跡。
做市商的基礎盈利模型
1.1 核心盈利機制:價差捕獲與流動性返佣
要理解做市商在市場中的行爲,首先必須知道其最根本的盈利來源。做市商通過在交易所訂單簿上提供持續的雙邊報價(即“做市”),其利潤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捕獲買賣價差與賺取交易所的流動性供給返佣。
爲闡述這一機制,我們構建一個簡化的合約訂單簿分析模型。
假設存在一個訂單簿,其買賣盤分布如下:
同時,我們設定以下市場參數:
1.2 交易流程與成本收益分析
現在,我們通過一個完整的交易週期來分解做市商的收益過程。
步驟一:做市商的買單被動成交 (Taker Sells)
來源:Movemaker
步驟二:做市商的賣單被動成交 (Taker Buys)
1.3 結論:真實利潤的構成
通過完成這一買一賣的完整周期,做市商的單次總利潤爲:
總收益=有效收入−有效成本=$1000.2−$999.9=$0.3
由此可見,做市商的真實利潤,並不僅僅是訂單簿上可見的 $0.1 名義價差。其真實利潤的構成是:
真實利潤=名義價差+買單返利+賣單返利
$0.3=$0.1+$0.1+$0.1
這種在高頻交易中,通過無數次重復上述過程來累積微小利潤的模式,構成了做市商業務最基礎、最核心的盈利模型。
做市商的動態策略與風險敞口
2.1 盈利模型面臨的挑戰:定向價格變動
前述的基礎盈利模型,其有效性的前提是市場價格在一定區間內窄幅波動。然而,當市場出現明確的單邊定向移動時,該模型將面臨嚴峻挑戰,並使做市商直接暴露於一種核心風險之下——逆向選擇風險。
逆向選擇是指,當新信息進入市場導致資產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時,知情的交易者會選擇性地成交做市商尚未更新的、處於“錯誤”價位的報價,從而使做-市商積累對其不利的頭寸。
2.2 場景分析:應對價格下跌的策略抉擇
爲具體說明,我們延續之前的分析模型,並引入一個市場事件:資產的公允價格從 $1000 迅速下跌至 $998.0。
假設做市商只持有一個在先前交易中建立的多頭合約,其有效成本爲 $999.9。如果做市商不採取任何行動,其在 $1000.0 附近掛出的買單將對套利者構成無風險的利潤機會。因此,一旦監測到價格的定向變動,做市商必須立即做出反應,首要動作是主動撤銷所有接近舊市場價格的買單。
此時,做市商面臨一個策略抉擇,主要有以下三種應對方案:
虧損=(有效成本−退出價格) + 吃單手續費
虧損=($999.9−$998.0)+($998.0×0.02%)≈$1.9+$0.2=$2.1
此方案的目的是迅速消除風險敞口,但會立即產生確定性的虧損。
虧損=(有效成本−退出價格)−掛單返利
虧損=($999.9−$998.1)−($998.1×0.01%)≈$1.8−$0.1=$1.7
此方案旨在以更小的損失退出頭寸。
2.3 策略執行與庫存風險管理
假設在“單一做市商”市場結構下,由於其擁有絕對的定價權,做市商大概率會選擇方案三,以避免立即實現虧損。在該方案中,由於賣單價格 ($998.8) 遠高於公允價 ($998.0),其成交概率較低。相反,更靠近公允價的買單 ($998.0) 更可能被市場上的賣方成交。
步驟一:通過增持降低平均成本
步驟二:基於新成本調整報價
通過上述操作,做市商成功將其多頭頭寸的盈虧平衡點從 $999.9 降低至 $998.9。基於這個更低的成本基礎,做市商現在可以更積極地尋求賣出機會。例如,它可以將賣一報價從 $998.8 大幅下調至 $998.9,在實現盈虧平衡的同時,將價差從之前的 $1.8 ($999.8 - $998.0) 顯著縮小至 $0.8 ($998.8 - $998.0),以吸引買方成交。
2.4 策略的局限性與風險的暴露
然而,這種通過增持來攤薄成本的策略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如果價格繼續下跌,例如從 $1000 崩跌至 $900,做市商將被迫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不斷增持,其庫存風險將急劇放大。屆時,繼續擴大價差將導致交易完全停滯,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不得不以巨大虧損強行平倉。
這就引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做市商如何定義和量化風險?不同程度的風險又與哪些核心因素相關?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理解其在極端市場中行爲的關鍵。
核心風險因素與動態策略制定
做市商的盈利模型,本質上是在承擔特定風險以換取回報。其面臨的虧損,主要源於資產價格在短期內發生大幅度的、不利於其庫存頭寸的偏離。因此,理解其風險管理框架,是剖析其行爲邏輯的關鍵。
3.1 核心風險的識別與量化
做市商面臨的風險,可以歸結爲兩個相互關聯的核心因子:
而判斷均值回歸可能性的一個關鍵可觀測指標,是交易量。在作者今年4月22號發表的文章《市場分歧加劇的回顧:反彈轉變爲反轉,還是下跌中繼的第二次派發?》提到了訂單簿中的彈珠理論,不同價格的掛單根據掛單量形成了厚度不均的玻璃層,波動的市場就如同一顆彈珠。我們可以將訂單簿上不同價位的限價訂單,視爲具有不同厚度的“流動性吸收層”。
市場的短期價格波動,則可視爲一股衝擊力量的彈珠。在低交易量環境下,衝擊力量較弱,價格通常被限制在最密集的流動性層之間窄幅運動。而在高交易量環境下,衝擊力量增強,足以擊穿多層流動性。被消耗的流動性層難以瞬時補充,尤其是在單邊行情中,這會導致價格向一個方向持續移動,均值回歸的概率降低。因此,單位時間內的交易量,是衡量這股衝擊力量強度的有效代理指標。
3.2 基於市場狀態的動態策略參數化
根據波動性在不同時間尺度(日內 vs. 日間)的表現,做市商會動態調整其策略參數,以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其基礎策略可以歸納爲以下幾種典型狀態:
3.3 策略執行的核心:公允價格發現與價差設定
無論在哪種市場狀態下,做市商策略的執行都圍繞兩個核心任務展開:確定公允價格和設定最優價差。
3.3 策略執行的核心:公允價格發現與價差設定
無論在哪種市場狀態下,做市商策略的執行都圍繞兩個核心任務展開:確定公允價格和設定最優價差。
3.4 一個簡化的最優價差量化框架
爲闡明其內在邏輯,我們引用Meduim上的作者 David Holt 構建的一個簡化模型,在一個高度理想化的假設下,推導最優價差。
來源:Idrees
來源:知乎
來源:Movemaker
3.5 從靜態模型到動態現實:多時間框架風險管理
上述模型的致命缺陷是假設了均值不變。在真實市場中,價格均值會隨時間漂移。因此,專業的做市商必須採用多時間框架的分層策略來管理風險。
策略的核心在於,在微觀層(秒級)沿用量化模型設定最優價差,同時在中觀層(分鍾級)和宏觀層(小時/日級)監測價格均值的漂移和波動性結構的改變。當均值發生偏移時,系統會動態地重新校準整個報價區間的中軸,並相應調整庫存頭寸。
這種分層模型最終導向一套動態的風險控制規則:
風險應對機制與高級策略
4.1 高頻做市中的庫存風險管理
前文所述的動態策略模型,屬於高頻做市的範疇。此類策略的核心目標是在精確管理庫存風險 的前提下,通過算法設定最優買賣報價,以最大化預期利潤。
庫存風險,被定義爲做市商因持有淨多頭或淨空頭頭寸,而暴露於不利價格波動下的風險。當做市商持有多頭庫存時,面臨價格下跌的虧損風險;反之,當持有空頭庫存時,則面臨價格漲的虧損風險。有效管理這種風險,是做市商能否長期生存的關鍵。
專業的量化模型,如經典的斯托伊科夫模型 (Stoikov Model),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其風險管理邏輯的數學框架。該模型旨在通過計算一個動態調整後的“參考價格”,來主動管理庫存風險。做市商的雙邊報價將圍繞這個新的參考價格展開,而非靜態的市場中間價。其核心公式如下:
其中,各個參數的含義如下:
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當做市商的庫存 (q) 偏離其目標(通常爲零)時,模型會系統性地調整報價中軸,以激勵市場成交能使其庫存回歸均衡的訂單。例如,當持有多頭庫存 (q>0) 時,模型計算出的r(s,q,t)將低於市場中間價 s,這意味着做市商會將其買賣報價整體下移,使得賣單更具吸引力,買單更不具吸引力,從而增加平掉多頭庫存的概率。
4.2 風險規避參數 (γ) 與策略的最終選擇
風險規避參數 γ 是整個風險管理系統的“調節閥”。做市商會根據對市場狀態的綜合判斷(如波動性預期、宏觀事件等)來動態調整 γ 的值。在市場平穩時,γ 可能較低,策略偏向於積極賺取價差;當市場風險加劇時,γ 會被調高,使得策略極度保守,報價會顯著偏離中間價以快速降低風險敞口。
在極端情況下,當市場出現最高級別的風險信號(例如,流動性枯竭、價格劇烈脫錨)時,γ 的值會變得極大。此時,模型計算出的最優策略,可能會是生成一個極度偏離市場的、幾乎不可能成交的報價。在實踐中,這等同於一個理性的決策——暫時性地、完全撤出流動性,以避免因無法控制的庫存風險而導致災難性虧損。
4.3 現實中的復雜策略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模型,僅是在簡化假設下對做市商核心邏輯的闡述。在真實的、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頂級的做市商會採用遠爲復雜的、多層次的策略組合來最大化利潤並管理風險。
這些高級策略包括但不限於:
1011復盤:風險觸發與做市商的必然選擇
基於前文建立的分析框架,我們現在可以對 1011的市場劇變,進行一次的復盤。當價格呈現出劇烈的單向移動時,做市商的內部風險管理系統必然被觸發。觸發該系統的,可能是多重因素的疊加:某一時間框架下的平均損失超出了預設閾值;淨庫存頭寸在極短時間內被市場上的對手方“喂滿”;或是在達到最大庫存限制後,無法有效出清頭寸,導致系統自動執行倉位收縮程序。
5.1 數據解析:訂單簿的結構性坍塌
要理解當時市場的真實情況,我們必須深入分析訂單簿的微觀結構。以下這張源自訂單簿可視化工具的圖表,爲我們提供了證據:
來源:@LisaLewis469193
(注:爲保持分析的嚴謹性,請將此圖視爲對當時市場情況的典型呈現)
這張圖表直觀地展示了訂單簿深度隨時間的變化:
在圖中紅色豎線標記的 凌晨5:13 這一精確時刻,我們能觀察到兩個同步發生的、異乎尋常的現象:
這一系列動作,在交易術語中被稱爲“流動性撤離”。它標志着市場的主要流動性提供者(主要是做市商),在極短的時間內,幾乎是同步地撤回了他們的雙邊報價,瞬間將一個看似流動性充裕的市場,轉變爲一個極度脆弱的“流動性真空”。
5.2 事件的兩個階段:從主動撤離到真空形成
因此,1011的暴跌過程,可以清晰地劃分爲兩個邏輯遞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主動的、系統性的風險規避執行
在 凌晨5:13 之前,市場可能仍處於表面的平穩狀態。但在那一刻,某個關鍵的風險信號被觸發——這可能是一則突發的宏觀消息,也可能是某個核心協議(如 USDe/LSTs)的鏈上風險模型發出了警報。
在接收到信號後,頂尖做市商的算法交易系統立即執行了預設的“緊急避險程序”。該程序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自身的市場風險敞口降至最低,優先於一切盈利目標。
第二階段:流動性真空的形成與價格的自由落體
在 凌晨5:13 之後,隨着訂單簿“斷崖”的形成,市場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進入了我們所描述的“流動性真空”狀態。
在主動撤離之前,要使市場價格下跌 1%,可能需要大量的賣單來消耗層層堆積的買盤。但在撤離之後,由於下方的支撐結構已不復存在,可能只需要極少數的賣單,就能造成同等甚至更爲劇烈的價格衝擊。
結論
1011史詩級的市場崩盤,其直接的催化劑與放大器,正如圖表所揭示的、由頂尖做市商所執行的一次大規模、同步的主動性流動性撤離。他們並非崩盤的“元兇”或始作俑者,但他們是崩盤最有效率的“執行者”和“放大器”。通過理性的、以自我保全爲目的的集體行動,他們創造了一個極度脆弱的“流動性真空”,爲後續的恐慌性拋售、協議脫鉤壓力、以及最終的中心化交易所連環清算,提供了完美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