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估值40億美元到慘淡停運:公鏈Kadena消亡史與行業反思

2025 年 10 月 21 日, Kadena Organization(運營 Kadena 網路的公司)發布公告:因“市場環境”不利,公司將立即停止所有業務活動及區塊鏈維護工作。團隊在 X(原 Twitter)上,對社區表達感謝,並提醒用戶:礦工仍會維護網路安全,代碼仍保持開源,因此鏈在“技術層面”仍然存續。

但在這種“技術層面的存續”之下,卻隱藏着生態與經濟活力的消退。Kadena 的停運,並非孤立的失敗案例,而正成爲加密貨幣基礎設施波動中一個重要信號。

起點與承諾:雄心勃勃也隱含風險

Kadena 的起點兼具行業背景與宏大願景。由前摩根大通工程師 Stuart Popejoy 和 William Martino 創立,2018 年推出時承諾要超越當時以太坊所不能:通過“Braided Chains”系統實現 PoW(工作量證明)下的高吞吐量;其專屬編程語言 Pact 強調“人類可讀”與形式化驗證,定位爲“兼具安全性與可擴展性”的基礎設施網路。

2019 年主網啓動,開發者生態逐步展開。2021 年其市值一度接近 40 億美元。

不過,再宏大的承諾也難掩一個事實:如果用戶不來,那願景就只是架構圖。

經濟活力消退:用戶不足、生態與流動性雙萎縮

在隨後幾年裏,Kadena 的生態發展陷入了停滯。其生態中爲數不多的主流 DApp(如 Babena)鎖倉也極爲有限。與此同時,其代幣 KDA 自高點暴跌逾 90%。用戶、流動性、開發者三者中,如若缺一,便難以支撐“鏈作爲生態平台”的設想。 多個研究者指出,Kadena 多年未能撼動以太坊虛擬機在生態中的主導地位,直接反映在代幣走勢與開發者活躍度之上。 而資金消耗、生態推進乏力也成爲其停運前的背景因素。 這一切揭示出一個核心矛盾:在當前加密經濟框架中,供給雖不斷擴張,但需求並未同步增長 —— 多條鏈爭奪同一批開發者、同一批用戶與同一份流動性,結果是少數生態勝出,其餘逐漸淡出。

差異化的幻象:技術新穎 ≠ 產品-市場契合

Kadena 的崩塌還暴露了整個行業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技術的新穎性並不等於產品-市場契合(PMF)。幾乎每條新區塊鏈都宣稱“可擴展”“速度快”“gas費低”,但當大多數用戶已深度融入以太坊或 Solana 生態時,誰還願意遷移? 以太坊的成功並非源於“速度最快”,而是因爲它成爲代幣、DAO 與 DeFi 協議的默認家園;Solana 則因爲其高頻交易與社交應用場景迅速崛起。反觀 Kadena,除了在架構指標上做得“更好”,卻少有明確的生態定位與強用戶黏性。 這種“先建鏈、再等市場”的邏輯,是基礎設施泡沫的核心:每條新鏈都在追逐一個“想象中的需求”,而用戶與流動性則不斷向成熟勢力集中。最終結果就是:數百條“技術可行但經濟無關”的網路,依賴慣性維持運營,直至退出舞臺。

專業化時代:基礎設施賽道的重構

與此同時,以太坊生態中第二層網路(Layer-2)及其主導地位的鞏固,正在重新定義基礎設施設計的“遊戲規則”。業內觀點認爲:幾乎所有“市值可觀的替代性第一層網路”都在以太坊 Dencun 升級之前推出。該升級顯著提高了以太坊的可擴展性,並降低了第二層方案的成本。結果是:這些替代鏈的“第一層溢價”被削弱。

從“可擴展性”維度來看,選擇“以太坊爲結算層、構建第二層網路”往往比“重新啓動一條獨立第一層網路”更具成本效益。而在成本結構上,前者的運行成本可能低達後者的約 1%。

在這種背景下,市場更傾向於“專業化”而非“通用化”:成功的鏈不再定位爲“萬能平台”,而是聚焦特定垂直領域的數字經濟體。Kadena 在這方面則顯得模糊:既缺少明確賽道,也未能形成強社區文化或應用場景。

整合浪潮下的教訓:哪些鏈將被淘汰?

Kadena 的停運,標志着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層面“過度建設”的現實。當前市場難以支撐“數百條鏈爭奪同一批流動性與開發者資源”的狀態。在先前週期中,大量風險資本投入第一層網路、模塊化鏈、Roll-ups,默認每個項目都能找到區塊鏈成長空間。但“流動性並非無限”,用戶始終傾向於“便捷性更高、生態更完善”的選擇。

未來幾年,“整合”或許將替代“擴張”:

  • 部分網路將透過“共享排序器”或“模塊化框架”實現合並或互操作;
  • 另一些則會在沉寂中退出,僅在 GitHub 等倉庫留下痕跡; 真正能夠獨立存續的鏈,必須具備以下特質:
  1. 能吸引真實用戶、形成持續性需求;
  2. 穩定的交易量/經濟活動;
  3. 能證明其區塊空間價值、形成內在價值循環。 換言之,市場的焦點正在從“技術指標”轉向“網路引力(network gravity)”。 這種邏輯類似早期互聯網時代:當年數十種協議爭奪主導地位,但最終僅 HTTP、DNS 等少數成爲通用標準,其餘默默退出。加密貨幣行業正在進入自己的“淘汰階段”。

給開發者與投資者的建議:從廣撒網到精準押注

對於開發者而言,這意味着:未來將減少“指標漂亮但無生態支撐”的虛榮鏈,而更多“可組合基礎設施”將建立在已驗證生態之上。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兼具警示與機會的提醒:布局第一層網路已不再是“對創新的廣譜押注”,而應是一種對“網路引力”的選擇性押注——核心在於“能吸引並留住資本”的能力,而非僅憑“性能”或“技術參數”。 換言之,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條鏈有真實用戶嗎?它是否在做出區別於其他鏈的事情?它的經濟循環是否可以在無外部補貼條件下持續?若答案皆否,那麼即便技術再先進,也可能只是“下一個 Kadena”。

Kadena 關停補充細節

根據最新媒體報道:Kadena 因“現金燃燒”和“資金枯竭”而決定停運,其代幣 KDA 在公告發布當日即大幅下跌。此報道還指出,項目在暫停業務前經歷多輪虧損、生態推進乏力、資金鏈緊張,是市場環境與內部發展雙重夾擊的結果。雖然鏈仍由礦工維持,但從經濟活動角度來看,幾近停擺。

結語:願景、市場、時間的三角考

Kadena 的停運,是一場關於“願景、市場與時間”的沉痛教訓:技術或可讓人驚嘆,但唯有當真實用戶與經濟循環到來,願景才可能開花結果。

目前市場正在向專業化、整合化邁進——留給新鏈的時間與耐心,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更短。誰能在這場變革中幸存?答案早已不再是“性能最強”,而是“生態最強”。

KDA-15.23%
ETH0.92%
SOL4.1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