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準會開放支付系統,看RWA時代的金融底座重塑

2025年10月,聯準會悄然發佈的一則技術性通知,卻在全球金融與加密市場引發連鎖反應。根據《華爾街日報》10月15日報導,聯準會正式「提議」允許部分合規的穩定幣發行商在滿足嚴格審查條件後,直接接入其核心支付系統FedNow與Fedwire。這項名為「有限訪問主帳戶」的提案,意味著部分數位資產發行機構將首次被納入美國主權貨幣結算體系的「血管網路」之中。對外界而言,這不僅是監管態度的「破冰」,更像是一次制度層面的重新對齊——數位貨幣從金融邊緣地帶向核心基礎設施的回歸。

然而,真正的意義或許並不止於「穩定幣」本身。

它更深層地指向一種更廣闊的變革:在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迅速擴張的背景下,金融體系正在重構對「價值」的表達與流通方式。當美元的支付中樞與區塊鏈資產逐步對接,當資產在鏈上獲得原生結算能力,聯準會的這一舉動,或許是在無聲地為RWA市場的制度化鋪設通道。

這是一場表面溫和、實則深刻的結構轉變。從支付系統的開放,到現實資產的代幣化,新的貨幣邏輯正在浮出水面。

**一、政策突圍下的信號:**從「支付系統」到「數位資產基礎設施」

自2023年推出即時支付系統FedNow以來,聯準會一直試圖在「不顛覆體系」的前提下,吸納新興金融科技的創新成果。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官網2025年10月發佈的政策聲明,這次「接入資格」的「提議」僅限於通過聯邦或州級信託許可並接受持續監管的機構,包括銀行持牌的穩定幣發行方。這意味著,監管門檻並未降低,而是通過「合規整合」讓數位資產機構進入體系化監管視野。

從監管邏輯上看,聯準會此舉的關鍵在於——從監管之外的「灰色流通」轉向監管體系內的「白名單流通」。

這一點與其對支付系統的定位有關。FedNow與Fedwire不僅是美國銀行間結算的核心網路,更是貨幣政策傳導的基礎設施。當穩定幣發行方可以直接使用這些系統進行結算與兌付,其代幣化資產便不再僅依託商業銀行或鏈上預言機,而是接入了「央行級」的信用基底。

這意味著什麼?

首先,穩定幣的結算效率和資金安全性將大幅提升。例如,Circle的USDC在此前一直通過Silvergate和Signature等銀行間接參與美元結算,而這兩家銀行在2023年的倒閉暴露出系統性脆弱性。若未來能直接接入Fedwire,此類風險將顯著降低。其次,更重要的是,這種結構性變化將為RWA的代幣化流通奠定基礎——因為RWA生態的核心瓶頸之一,正是缺乏一個受監管、高效率的鏈上美元結算工具。當這個工具因政策提議而成為可能,現實資產在鏈上的價值轉化路徑才真正趨向閉合。

《路透社》10月16日的評論指出,聯準會此舉並非單純的金融科技政策,而是「為資產代幣化的未來構築信任橋樑」。這種「橋樑」不僅體現在技術兼容,更在於制度信任的延伸:在央行層面確認數位代幣可進入支付體系的合法性,意味著美國正在逐步消解數位資產與法幣體系之間的「信用隔閡」。

在國際層面,這一步也具有示範效應。

歐洲央行在2024年曾以「銀行通道模式」試行數位歐元支付測試,但始終保持數位資產與央行帳戶的隔離;日本央行則在CBDC試點中僅開放銀行層級的參與。而聯準會此次「提議」允許部分合規機構直接進入核心支付網路,無疑是一種監管層面的「結構創新」——既不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又通過「合規外包」(即利用私營部門進行市場創新,同時通過準入監管保持控制) 的方式,將部分數位支付功能社會化。

換句話說,聯準會並未真正改變貨幣發行邏輯,而是以穩定幣為媒介,讓市場先行承擔數位化轉型的風險與試驗成本。這正是美國式金融改革的傳統路徑——在風險控制框架下,以市場驅動創新,再由監管機構逐步確權。

而這條路徑,正在成為RWA代幣化項目可依託的制度模板。

二、 穩定幣的合規回歸與RWA的現實牽引

在2025年這一時點,聯準會的政策提議與RWA市場的擴張幾乎同步發生。根據《彭博社》9月發佈的《RWA市場季度觀察》報告,全球RWA代幣化資產規模在2025年第三季度已突破480億美元,較年初增長超過70%。其中,美國市場佔比超過40%,主要由機構型產品驅動,如摩根大通的Onyx項目、貝萊德的BUIDL基金、以及高盛主導的GS DAP平台。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地依賴穩定幣或等值的鏈上美元作為結算媒介。

也正因此,聯準會此次的「開放」提議並非偶然。

RWA的實質是把傳統資產(如債券、房地產、商品或應收帳款)映射到鏈上,實現價值數位化與結算自動化。而鏈上結算的關鍵,是穩定幣在系統內的合法與安全地位。此前,即便有貝萊德等機構發行代幣化基金,其底層資金結算仍需通過傳統銀行完成,存在合規「斷層」——區塊鏈上流轉的價值,最終仍需在鏈下銀行體系結算。這種雙層結構增加了系統摩擦,也限制了RWA的擴展邊界。

聯準會的最新政策建議,正是在這個「斷層」處打通血脈。

《金融時報》10月17日評論指出,穩定幣直接接入支付系統,將「使代幣化資產首次具備央行級兌付保障」,從而可能成為RWA市場發展的關鍵催化因素。對於RWA項目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兩點:流動性更強、結算風險更低。例如,在高盛GS DAP平台上,代幣化國債或企業債的結算週期通常需要T+1或T+2;若未來可直接通過FedNow結算,理論上可實現「即時結算」,大幅降低融資方的信用風險與持有成本。

這種轉變也在重塑資產定價邏輯。

傳統金融體系中,流動性溢價往往成為定價的隱性成本——流動性差的資產估值更低。而當RWA在鏈上實現即時結算、可編程支付,這部分溢價將被壓縮。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代幣化資產可能不再僅是「另類配置」,而成為新的高效基礎資產形態。這與聯準會推動的「系統效率提升」目標不謀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並非美國獨有。

新加坡金管局(MAS)自2023年起就通過Project Guardian計畫探索RWA代幣化監管框架,其關鍵思路同樣是以合規穩定幣或央行帳戶為結算基礎。瑞士FINMA在2024年允許受監管銀行發行「帳戶掛鉤型穩定幣」,用於機構RWA交易。而如今聯準會的政策提議,或許是將這一「歐洲實驗」正式引入全球主流金融體系的信號。

但這場變革仍有隱憂,且反對聲音不容忽視。

美國財政部官員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達了謹慎態度,強調允許穩定幣機構進入支付系統,「並不意味著其獲得與銀行等同的地位」,監管部門仍擔憂其跨境資金流與反洗錢風險。更重要的是,聯準會內部對此也存在分歧。聯準會理事米歇爾·鮑曼(Michelle Bowman)在近期的公開演講中多次警告,「我們正進入一個複雜的階段,監管者需要確保新型支付工具不會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她所代表的保守觀點,擔憂的是將非銀機構接入核心支付系統,可能會為金融體系引入新的風險傳染渠道,例如穩定幣的擠兌風險可能直接衝擊支付網路的穩定。

這意味著,聯準會的政策提議更像是「有條件的融合」實驗,而非完全放行。在這樣的制度邊界下,RWA的全球流通仍需依賴多國監管的協調與合規認證——這也是未來幾年RWA能否進入主流金融核心的關鍵考驗。

三、從鏈上結算到現實金融重構——RWA制度躍遷之路

如果說,聯準會開放支付系統的政策提議在表層上為穩定幣帶來「準官方」的合法性,那麼它在更深層的結構意義上,其實是在為現實世界資產(RWA)的鏈上結算體系打地基。這種基礎設施層面的變化,正在改變金融市場「信任傳遞」的邏輯。

回顧RWA發展的時間軸,不難發現它與美國的監管節奏呈現出一種隱性的同步。早在2020年,摩根大通推出區塊鏈平台Onyx時,彼時的區塊鏈資產仍被視作「技術實驗」;而到2023年,貝萊德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財報會上首次將「代幣化」視為「資產管理的長期趨勢」,標誌著傳統金融機構的正式入場。到2025年,隨著聯準會的「系統接入許可」「提議」出台,整個代幣化產業正試圖從外圍創新進入核心金融體系嵌合階段。

這背後反映的,是聯準會對「支付系統中立性」的重新定義。

長期以來,支付系統被視為法幣世界最堅固的城牆。無論是美元、歐元還是日元,其核心結算網路都由央行控制,外部創新很難進入。而如今,聯準會主動開放這一體系的邊緣接口,等於在信任體系的底層打出了一个「可編程口子」。這使得RWA項目能在鏈上實現更高層次的金融功能——不僅是交易數位憑證,而是真正完成資產的轉讓、交割與結算。

以摩根大通的Onyx平台為例,據《彭博社》2025年8月報導,該平台目前已通過代幣化處理超過3000億美元的短期資產交易,其中包括國債回購、貨幣市場基金份額與企業債券。每一筆代幣化資產的結算,實際上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可監管的美元結算通道。而在此前,Onyx仍需通過受限的銀行網路進行間接結算;如今,聯準會的「提議」意味著這些代幣化交易未來「有可能」直接結算至FedNow系統,從而在制度層面為其鋪平道路。

對於RWA而言,這種「系統接入」有三個顯著的制度性意義。

其一,是信任傳遞機制的重構。傳統金融中,信任是自上而下傳遞的,即央行賦予商業銀行結算資格,銀行再賦予市場參與者信用額度。而在RWA體系下,信任通過智能合約與區塊鏈共識自下而上生成,再由監管機構加以認證。聯準會的開放實際上是在這兩種信任體系之間建立「合流口」,即「央行信用」與「鏈上算法信用」的融合點,使央行信任與鏈上信任得以交匯。

其二,是貨幣與資產邊界的模糊化。當代幣化資產具備央行級兌付能力,其貨幣屬性被放大,傳統意義上的「資產」與「支付媒介」開始融合。這種趨勢在代幣化國債或代幣化基金份額中尤為明顯。

其三,是監管模式的轉型。當RWA項目可被追蹤、可驗證且直接結算於央行系統,監管部門的角色從「事後監督」轉向「過程嵌入」,金融合規的顆粒度因此提升。

在外部觀察者看來,這似乎是一種無聲的制度革命。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聯準會此次的策略「並非是為加密資產『合法化』,而是讓現實金融更高效、更透明」。這句話的潛台詞是,美國並不打算以政策推動數位貨幣取代法幣,而是要利用RWA與穩定幣的市場機制,重塑法幣自身的流通方式與技術結構。這既是貨幣主權的再強化,也是一種「數位化防禦性創新」。

但這場重構遠非一片坦途,其風險具體而深刻。

除了前文所述的監管分歧,更現實的風險在於技術整合與市場接受度。將傳統金融資產與區塊鏈支付系統對接,在技術實現上異常複雜,跨鏈互操作性、系統穩定性與網路安全都是巨大挑戰。同時,市場對於這種新型資產的接受需要時間,流動性從傳統渠道向鏈上遷移的過程可能伴隨波動。聯準會理事鮑曼的警告正基於此——「帶電的實驗」既可能催生效率革命,也可能在系統性風險傳導中放大波動,尤其是當RWA資產規模持續增長,其與主權貨幣之間的匯兌、保證金和風險敞口問題將成為監管重點。

四、監管的平衡術——在合規創新****之間的「中央化信任」邊界

聯準會的這一政策提議,並非「放權」,而更像是一種對市場的「制度性試探」。

根據《紐約時報》10月18日報導,監管機構在公告中明確指出,允許穩定幣發行方接入支付系統的前提,是其必須在聯邦層面獲得全面牌照,並接受持續性合規審計。換句話說,這並非是數位貨幣的勝利,而是監管模式的一次收編與重塑。

這種平衡術正是美國監管體系的傳統風格:既不完全擁抱,也不全面封堵,而是讓市場創新在制度可控的邊界內「自我消化」。這與RWA領域的監管邏輯不謀而合。

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24年對代幣化基金的監管框架中,就明確將RWA納入「證券數位化」的範疇,而非獨立的加密資產類別。貝萊德的BUIDL基金、富達的代幣化債券項目,均需遵循《投資公司法》和《證券交易法》標準。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得RWA在美國得以在傳統監管框架中「嵌入式生長」,而非另起爐灶。

聯準會的政策提議,其實是這一邏輯的延伸:通過合規化吸收,將創新納入監管體系的「安全半徑」。這種路徑在表面上看似保守,卻在國際金融比較中顯得頗為高效。

與之對照,歐盟的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條例)採用「明確定義、統一約束」的監管模式,對加密資產類別進行前置分類與嚴格登記,短期可控但靈活性不足。而美國的「功能導向型監管」允許不同類別的創新在合規框架內靈活調整,這正是其金融體系保持韌性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種「中央化信任」的回歸,也讓部分業內人士擔憂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精神遭到稀釋。

在《CoinDesk》10月19日的評論中,多位行業分析師指出,穩定幣接入央行系統的結果,可能是「區塊鏈逐步中心化」,RWA市場將被大型金融機構主導,小型創新者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尤其當代幣化資產與央行結算掛鉤,意味著監管者將直接掌握資產流向數據,這在合規層面是利好,但也可能引發數據主權與隱私爭議。

這正是聯準會面臨的兩難:

一方面,它希望通過「制度吸納」來掌控數位資產體系的風險傳播;另一方面,它也必須確保創新生態的多樣性不被過度壓制。

因此,從監管策略上看,聯準會當前的方向更像是「分層監管」:將支付、託管、結算等關鍵環節納入中央控制,同時允許應用層與創新層保持一定自由。這種結構類似於「網際網路分層監管模式」——底層協議安全由官方維護,上層生態由市場競爭驅動。

在這一框架下,RWA的合規演進路徑將愈發清晰。鏈上資產的發行與流通將趨向標準化,合格投資者與金融機構成為核心參與者,代幣化的監管身分將與傳統證券逐步對齊。換句話說,未來的RWA市場不再是「新興行業」,而將被吸納為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五、金融的再定義:RWA與穩定幣****共構的「鏈上美元秩序」

當央行結算系統與數位資產體系發生聯通,金融的邊界就被重新繪製。

在這一新格局中,美元不僅是一種法定貨幣,更成為一種可編程的結算媒介,而RWA正是其現實映射。兩者結合,意味著「美元標準」正向「鏈上標準」遷移。

據《路透社》10月20日報導,聯準會內部已成立「代幣化資產監督工作組」,負責評估RWA與支付系統交互的技術與風險參數。這是美國官方首次在央行層面承認RWA作為系統性資產類別的重要性。

這一趨勢的現實意義在於:當RWA資產可以直接以穩定幣形式結算,其國際流動性不再依賴傳統外匯體系,而是基於區塊鏈的全球可編程結算層。這為美元體系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提供了新的延展路徑。

例如,在新加坡的Project Guardian框架下,花旗銀行、瑞銀與摩根大通聯合進行了跨境RWA結算實驗,代幣化國債在三地間以鏈上美元結算,實現了T+0結算。該案例在2024年底被新加坡金管局正式披露,被認為是「多邊支付基礎設施的未來雛形」。而當聯準會提議允許穩定幣機構進入自身支付系統,美國無疑在為這一跨境結算標準爭奪話語權。

這也讓「美元的數位主權」成為RWA討論中的核心議題。

不同於CBDC(央行數位貨幣)的行政發行路徑,RWA與穩定幣結合的邏輯更市場化、更靈活:它允許市場通過代幣化形式自主拓展資產邊界,同時維持美元結算體系的中心地位。這種「雙軌並行」策略使美國能夠在不改變貨幣制度的情況下,完成數位化轉型。這是一個典型的「無聲霸權邏輯」——美元不必改變自己,只需改變世界的結算方式。

與此同時,全球其他地區正在試圖構建替代性模型。中國香港金管局自2024年起推動「e-HKD代幣化債券」項目,旨在以央行級數位貨幣支持RWA交易結算;瑞士、阿聯酋、泰國等地則通過央行合作項目mBridge測試跨境代幣化結算網路。這些努力顯示,RWA不再只是加密資產的延伸,而正在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競爭的新前沿。

六、在審慎與革新之間——RWA時代****的信任再造

當聯準會悄然打開支付系統的一扇門,全球金融秩序的一角也隨之被重新定義。

它並非一次政策鬆動,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制度轉向:在合規、創新與主權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穩定幣獲得系統接入資格,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意味著RWA等現實資產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正式具備制度級入口。

這場變革仍處在早期。

監管框架尚未統一,技術標準仍在演進,跨境合規挑戰層出不窮。聯準會的提案仍需經過漫長的討論與評估,其最終形態及影響遠未確定。然而無論未來路徑如何,方向已然清晰:現實資產的代幣化,不再只是金融邊緣的創新實驗,而正在成為主權貨幣體系的一部分。

正如《經濟學人》10月21日評論所言:「未來的金融體系,不會被區分為『傳統』與『加密』,而將是一個統一的數位化體系,其核心在於如何重新定義『信任』。」

而聯準會這一「微調」的政策,或許正是這場全球信任重構的起點——在看似微弱的制度裂縫中,一種新的貨幣秩序正在緩慢生長。

作者:梁宇 編審:趙一丹

USDC-0.0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