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超越美國公債!央行 30 年來首次狂買 900 噸,全球信任發生巨大轉變

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外國央行持有的黃金首次超過美國公債,標誌著全球信任發生巨大轉變。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各國央行 2025 年黃金購買量將達 900 噸,連續第四年達到長期平均的兩倍,且已連續 16 年購買黃金。分析師指出,聯準會逆回購餘額的崩盤使資本尋求無法違約的硬通貨。

30 年來首次逆轉,央行黃金持倉超越美債

央行黄金持仓超越美债

(来源:Bloomberg)

Barchart 分享的數據證實了這一歷史性交叉,各國央行將在 2025 年繼續創紀錄地購買黃金。這一里程碑表明,全球大國對安全性、流動性和信任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轉變。從紙幣到金屬的悄悄輪換標誌著全球金融架構的潛在轉折點。

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各國央行僅在 8 月就淨購入了 19 噸黃金,而 7 月則增加了 10 噸。由此,今年各國央行的黃金購買量可望達到約 900 噸。這將是全球黃金購買量連續第四年超過長期平均值的兩倍。更驚人的是,Kobeissi 的信函指出,各國央行已連續 16 年購買黃金。這是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而在此之前,這些金融機構在 2010 年之前曾連續 20 多年淨拋售黃金。

這種態度的 180 度大轉變揭示了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期,各國央行普遍認為黃金是「野蠻的遺物」,美國公債才是終極安全資產。然而,2008 年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近年來美國政治極化和債務失控,逐步侵蝕了這種信念。2025 年上半年,23 個國家增加了黃金儲備。「各國央行不能停止購買黃金,」Kobeissi 寫道。

這種趨勢的地緣政治含義不容忽視。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一直是黃金購買的主力,這些國家明確表達了降低對美元和美國公債依賴的戰略意圖。黃金不需要任何國家的信用背書,不受制裁影響,也不會因為某個政府的政策失誤而貶值。對於尋求金融主權的國家而言,黃金是最理想的戰略儲備資產。

美國公債信任危機,流動性枯竭推動資本逃離

原因遠比通膨更深刻。宏觀研究員 Sunil Reddy 強調,金價最近的上漲與聯準會逆回購餘額的崩盤有關。逆回購餘額是用於安全隔夜存放過剩流動性的資金池。「當這些餘額幾乎消失時,黃金價格就垂直波動了……資本尋求的是無法違約的東西——硬通貨。黃金不再只是通膨對沖工具;它正在成為純粹的抵押品——最終信託的資產,」他說。

聯準會逆回購餘額從 2022 年高峰時的超過 2 兆美元,已經降至 2025 年的數百億美元。這種流動性的蒸發意味著金融系統中缺乏安全的停泊港。當貨幣市場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無法將過剩現金停放在聯準會時,他們被迫尋找其他安全資產。美國公債本應是首選,但當美債收益率無法彌補通膨和風險時,黃金自然成為替代選擇。

這種信任差距正在擴大。有報告顯示,美國政府目前每收入 1 美元,就有近 23 美分用於支付利息。這個比例在歷史上極為罕見,甚至超過了國防開支或社會安全支出。當政府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僅用於償還債務利息時,投資者不得不質疑這種財政模式的可持續性。同時,由於政治僵局和債務升級,外國對美國公債的信心正在減弱。

美國公債面臨的三大結構性挑戰

財政赤字失控:每年數兆美元的赤字使債務規模持續膨脹至超過 35 兆美元

政治極化:債務上限危機反覆上演,威脅美國公債的信用評級

去美元化趨勢:多國尋求降低對美元和美債的依賴,削弱美債需求基礎

在此背景下,分析師表示,黃金本身並沒有改變,而是它的衡量標準正在崩塌。自 1970 年代以來,英鎊和瑞士法郎等主要貨幣兌黃金的匯率已貶值 70% 至 90%。這不是黃金在升值,而是法幣在貶值。當各國央行都在印鈔時,唯一不能被印刷的資產自然獲得溢價。

數位黃金比特幣正等待輪動時刻

然而,即使是黃金的主導地位也面臨新的挑戰。加密貨幣投資者 Lark Davis 指出,儘管上週黃金價格下跌了 5%,創下 2013 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但比特幣卻上漲了 3%。他說:「如果 BTC 吸收了黃金市值的一小部分,就可能標誌著一輪瘋狂上漲的開始……1% 等於 134000 美元,3% 等於 188000 美元。」

他的觀點與 Mister Crypto 的帖子相呼應,即「下一個是數位黃金」,暗示著一場輪動正在暗暗醞釀。黃金總市值約為 13 兆美元,而比特幣目前市值約為 2 兆美元。如果僅有 1% 的黃金資金流入比特幣,將帶來 1300 億美元的新增需求,足以推動 BTC 價格大幅上漲。

比特幣與黃金的對比日益成為投資界的熱門話題。兩者都具有稀缺性、不受單一政府控制、可作為價值儲存的特性。但比特幣擁有黃金所不具備的優勢:可分割性、可轉移性和可驗證性。你可以在數秒內將比特幣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而黃金的運輸則需要物流、保險和信託中介。

然而,如果說金價的回檔看起來很劇烈,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是機械性的。一筆大型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大宗交易觸發了演算法波動率的觸發。一位分析師表示:「沒有重要人物拋售。」中國黃金 ETF 甚至在拋售期間增加了持股。這種技術性回調反而提供了更好的進場機會,長期趨勢並未改變。

硬資產時代來臨,法幣信任持續崩塌

綜合以上所有因素,世界貨幣守護者(包括發行法定貨幣的機構)正在果斷轉向硬資產。「如果控製印鈔機的人都在囤積黃金,那麼我們其他人應該囤積什麼呢?」Crypto Jargon 評論道。這個問題直指核心:當央行自己都不信任紙幣時,普通投資者為何要繼續持有?

全球金融的現狀是,各國央行從幾十年來拋售黃金到現在每年購買創紀錄數量的黃金,這可能決定未來十年市場和貨幣本身的走向。這不僅是資產配置的調整,更是對現有金融秩序的根本性質疑。美國公債曾被視為「無風險資產」,但當外國央行開始減持美債並增持黃金時,這個神話正在破滅。

投資者應關注的三大趨勢

央行黃金購買將持續:連續 16 年的購買趨勢不會輕易逆轉

美債需求結構性下降:去美元化推動外國央行降低美債持倉

數位黃金輪動即將到來:比特幣可能吸收部分黃金資金流入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這種宏觀趨勢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持有一定比例的硬資產(黃金、比特幣或其他抗通膨資產)已不再是激進策略,而是對央行行為的理性回應。當發行貨幣的機構都在買黃金時,跟隨聰明錢的流向是明智的選擇。

BTC2.54%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