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者福利来啦!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正式上线!
现在在 Gate 申请认证,成功通过即可享受价值 $3,000 的早鸟专属福利!获得专属徽章、现金奖励、限量周边,更有机会登上官方榜单,享受更多曝光与特权!
申请门槛超低,只需 500 粉丝 + 积极发帖互动,你也可以成为社区领袖!
早鸟福利:
🏆 最具影响力创作者 3 名(最多互动):50 USDT + Gate X RedBull 随行杯+ 精选文章 5 篇
🏆 最佳内容奖 5 名(内容最佳):$50 仓位体验券+ Gate 平沿帽 + 精选文章 5 篇
🏆 除此之外前50名成功申请者:$50 仓位体验券
所有成功申请者均可获得认证创作者徽章+官号 “首批认证创作者榜单” 曝光
海外用户:Gate 平沿帽 = $20 仓位体验券,Gate X RedBull 随行杯 = $30 仓位体验券
申请步骤:
1️⃣ App 首页 → 底部进入【广场】 → 点击右上角头像进入个人主页
2️⃣ 点击头像右下角【申请认证】 → 进入认证页面
3️⃣ 审核通过后,头像旁将显示专属认证徽章,彰显你的专业与权威!
🎁 专属福利包含:身份标识、内容推荐、专属曝光 、活动优先权 、热门项目合作等!
立即申请,成为广场社区领袖,享受更多福利和机会!
详情阅读:https://www.gate.com/help/community-ce
从估值40亿美元到惨淡停运:公链Kadena消亡史与行业反思
2025 年 10 月 21 日, Kadena Organization(运营 Kadena 网络的公司)发布公告:因“市场环境”不利,公司将立即停止所有业务活动及区块链维护工作。团队在 X(原 Twitter)上,对社区表达感谢,并提醒用户:矿工仍会维护网络安全,代码仍保持开源,因此链在“技术层面”仍然存续。
但在这种“技术层面的存续”之下,却隐藏着生态与经济活力的消退。Kadena 的停运,并非孤立的失败案例,而正成为加密货币基础设施波动中一个重要信号。
起点与承诺:雄心勃勃也隐含风险
Kadena 的起点兼具行业背景与宏大愿景。由前摩根大通工程师 Stuart Popejoy 和 William Martino 创立,2018 年推出时承诺要超越当时以太坊所不能:通过“Braided Chains”系统实现 PoW(工作量证明)下的高吞吐量;其专属编程语言 Pact 强调“人类可读”与形式化验证,定位为“兼具安全性与可扩展性”的基础设施网络。
2019 年主网启动,开发者生态逐步展开。2021 年其市值一度接近 40 亿美元。
不过,再宏大的承诺也难掩一个事实:如果用户不来,那愿景就只是架构图。
经济活力消退:用户不足、生态与流动性双萎缩
在随后几年里,Kadena 的生态发展陷入了停滞。其生态中为数不多的主流 DApp(如 Babena)锁仓也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其代币 KDA 自高点暴跌逾 90%。用户、流动性、开发者三者中,如若缺一,便难以支撑“链作为生态平台”的设想。 多个研究者指出,Kadena 多年未能撼动以太坊虚拟机在生态中的主导地位,直接反映在代币走势与开发者活跃度之上。 而资金消耗、生态推进乏力也成为其停运前的背景因素。 这一切揭示出一个核心矛盾:在当前加密经济框架中,供给虽不断扩张,但需求并未同步增长 —— 多条链争夺同一批开发者、同一批用户与同一份流动性,结果是少数生态胜出,其余逐渐淡出。
差异化的幻象:技术新颖 ≠ 产品-市场契合
Kadena 的崩塌还暴露了整个行业一个不愿面对的真相:技术的新颖性并不等于产品-市场契合(PMF)。几乎每条新区块链都宣称“可扩展”“速度快”“gas费低”,但当大多数用户已深度融入以太坊或 Solana 生态时,谁还愿意迁移? 以太坊的成功并非源于“速度最快”,而是因为它成为代币、DAO 与 DeFi 协议的默认家园;Solana 则因为其高频交易与社交应用场景迅速崛起。反观 Kadena,除了在架构指标上做得“更好”,却少有明确的生态定位与强用户黏性。 这种“先建链、再等市场”的逻辑,是基础设施泡沫的核心:每条新链都在追逐一个“想象中的需求”,而用户与流动性则不断向成熟势力集中。最终结果就是:数百条“技术可行但经济无关”的网络,依赖惯性维持运营,直至退出舞台。
专业化时代:基础设施赛道的重构
与此同时,以太坊生态中第二层网络(Layer-2)及其主导地位的巩固,正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设计的“游戏规则”。业内观点认为:几乎所有“市值可观的替代性第一层网络”都在以太坊 Dencun 升级之前推出。该升级显著提高了以太坊的可扩展性,并降低了第二层方案的成本。结果是:这些替代链的“第一层溢价”被削弱。
从“可扩展性”维度来看,选择“以太坊为结算层、构建第二层网络”往往比“重新启动一条独立第一层网络”更具成本效益。而在成本结构上,前者的运行成本可能低达后者的约 1%。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更倾向于“专业化”而非“通用化”:成功的链不再定位为“万能平台”,而是聚焦特定垂直领域的数字经济体。Kadena 在这方面则显得模糊:既缺少明确赛道,也未能形成强社区文化或应用场景。
整合浪潮下的教训:哪些链将被淘汰?
Kadena 的停运,标志着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层面“过度建设”的现实。当前市场难以支撑“数百条链争夺同一批流动性与开发者资源”的状态。在先前周期中,大量风险资本投入第一层网络、模块化链、Roll-ups,默认每个项目都能找到区块链成长空间。但“流动性并非无限”,用户始终倾向于“便捷性更高、生态更完善”的选择。
未来几年,“整合”或许将替代“扩张”:
给开发者与投资者的建议:从广撒网到精准押注
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将减少“指标漂亮但无生态支撑”的虚荣链,而更多“可组合基础设施”将建立在已验证生态之上。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兼具警示与机会的提醒:布局第一层网络已不再是“对创新的广谱押注”,而应是一种对“网络引力”的选择性押注——核心在于“能吸引并留住资本”的能力,而非仅凭“性能”或“技术参数”。 换言之,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条链有真实用户吗?它是否在做出区别于其他链的事情?它的经济循环是否可以在无外部补贴条件下持续?若答案皆否,那么即便技术再先进,也可能只是“下一个 Kadena”。
Kadena 关停补充细节
根据最新媒体报道:Kadena 因“现金燃烧”和“资金枯竭”而决定停运,其代币 KDA 在公告发布当日即大幅下跌。此报道还指出,项目在暂停业务前经历多轮亏损、生态推进乏力、资金链紧张,是市场环境与内部发展双重夹击的结果。虽然链仍由矿工维持,但从经济活动角度来看,几近停摆。
结语:愿景、市场、时间的三角考
Kadena 的停运,是一场关于“愿景、市场与时间”的沉痛教训:技术或可让人惊叹,但唯有当真实用户与经济循环到来,愿景才可能开花结果。
目前市场正在向专业化、整合化迈进——留给新链的时间与耐心,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更短。谁能在这场变革中幸存?答案早已不再是“性能最强”,而是“生态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