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从拓荒地变观望场!蚂蚁、京东按暂停键内幕曝光

香港曾是稳定币创新热土,率先推出发牌制度,但内地监管收紧令科技巨头纷纷按下「暂停键」,市场从冲刺转为观望。中国人民银行(PBOC)近期召集多家受其监管的内地企业,要求在接到央行指示前不得推进香港稳定币计划。蚂蚁集团与京东都暂停在香港发行稳定币计划,招商银行子公司甚至删除了与币安合作的代币化基金声明。

监管先行香港稳定币框架全球领先

2024 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制度咨询结果报告》,明确规定持牌发行人必须确保其已发行并流通的稳定币有储备资产提供全额支持。此外,金管局还要求持牌发行人将储备资产交由香港持牌银行保管,并将储备资产与发行人本身的资产进行有效隔离。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稳定币市场的监管,确保金融稳定。

香港特首李家超此前也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正积极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并将重点发展代币化资产。金管局将继续推进 Ensemble 项目沙盒,支持商业银行推出代币化存款和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例如用代币化存款结算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并协助政府将代币化债券发行恒常化。此外,报告还提及将丰富黄金投资工具,支持开发代币化黄金产品等新产品。

香港稳定币发牌制度在全球具有先驱意义。相比美国尚未建立联邦层级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MiCA)虽已实施但执行细节仍在完善中,香港的监管框架在速度和清晰度上都显示出竞争优势。这种「监管先行」的策略原本被视为吸引全球稳定币发行人和加密企业的重要筹码,使香港有机会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数位资产中心。

然而,丰满的理想仍然受到现实的掣肘。监管框架的完善并不等同于市场的活跃,当内地监管机构对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保持高度警惕时,香港稳定币的发展空间便受到了实质性限制。

央行一句话科技巨头全按暂停键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已召集多家受其监管的内地企业(包括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要求它们在接到央行进一步指示前,不得推进在香港的稳定币计划。中国证监会近期也建议内地券商暂停在香港的 RWA(现实世界资产)项目,担心市场出现过热迹象。这反映出中国监管机构正试图给近几个月香港市场上围绕稳定币及 RWA 代币化的热潮降温。

这种监管态度的转变对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蚂蚁集团曾在今年 6 月表示将参与香港稳定币试点项目,京东也曾表示会加入试点计划,但如今,两家科技巨头都已暂停在香港发行稳定币计划。招商银行的子公司 CMB International Asset Management 更在上周删除了其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声明,该声明原本宣布与币安(Binance)旗下的 BNB Chain 合作推出一只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

这些企业的集体退缩显示,香港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并非仅取决于香港本地的监管政策,更受制于内地监管机构的态度。对于这些在内地注册并受央行监管的企业而言,即使香港提供了合规的发牌制度,只要央行未明确表态支持,它们就不敢贸然推进。这种「一国两制」下的监管协调问题,成为香港稳定币发展的最大障碍。

内地监管收紧的核心考量

资本管制风险:稳定币可能成为规避外汇管制的工具,威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资本帐户管理。

金融稳定担忧:大规模稳定币发行可能分流银行存款,影响传统金融中介功能和信贷投放能力。

跨境支付主权:中国正推进数位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不希望商业稳定币抢占这一战略高地。

监管套利防范:担心企业利用香港作为「监管洼地」,绕过内地更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

不过,有分析称,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已出手约束,但在与美国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总体开放态度并未改变,因为相关指导似乎仅针对在境外(包括香港)开展相关业务的内地注册企业,并不应被解读为中国全面否定香港数字资产发展路线。

中美竞争背景下的战略犹豫

香港 Red Date Technology 公司创始人兼 CEO Yifan He 表示,随着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数字资产发展的力度加大,中国依然认识到加密资产在与美国竞争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并在今年加快了对数字资产的探索。「目前最重要的变量是美国的动向,美国越积极推动数字资产发展,中国就越有必要做出回应,因为在两国竞争格局下,货币政策几乎是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这种战略考量使得中国对香港稳定币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中国不希望在数位货币领域完全落后于美国,需要香港作为探索和创新的前哨站。另一方面,过快的金融创新可能带来不可控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金融稳定被置于极高的优先级。

这种犹豫在市场层面体现为「一边推进一边踩刹车」的矛盾操作。香港金管局持续完善监管框架,发布咨询文件,推进试点项目,释放积极讯号。但央行和证监会却要求内地企业暂停参与,使得这些看似开放的政策成为「空转的齿轮」,缺乏实际的市场主体支撑。

更复杂的是,香港稳定币的发展还面临来自数位人民币(e-CNY)的潜在竞争。中国正积极推进数位人民币的跨境试点,香港是重要的测试场。如果商业稳定币在香港大规模发展,可能分流数位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和市场接受度,这对央行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监管机构更倾向于「先把数位人民币的跨境应用做起来,再考虑商业稳定币的空间」。

机构主导创新成唯一出路

尽管香港地区早已获准打造数字资产中心,但中国监管机构要求收紧香港稳定币及 RWA 业务的做法,其实也反映出其对资本管制的持续担忧。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唐波指出,稳定币与 RWA 代币化涉及货币控制、跨境资本流动与投资者保护等关键问题。从根本上看,稳定币的运作方式类似于「狭义银行」,即发行完全由安全资产支持的负债。这类产品可能通过「吸走存款、重塑信贷渠道、引入新的系统性风险」对传统金融中介机构造成压力。

他认为,未来香港稳定币应聚焦由机构主导的创新,例如政府债券代币化或用于贸易结算的受监管稳定币,借此发挥其连接东西方市场的桥梁作用。「只要香港在监管框架上与内地的关切保持一致,同时继续保持全球互联性,它仍然可以是一个可信的国际数字金融中心,而非监管灰色地带的实验场。」

这种「机构主导、合规创新」的路径意味着香港稳定币的发展将更加保守和渐进。那些希望快速推出消费者导向的稳定币产品、与 USDT 和 USDC 竞争零售市场的计划,基本上已经被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机构客户的、特定用途的代币化产品,例如:

1、政府债券代币化,提高流动性和结算效率

2、贸易融资稳定币,降低跨境贸易的结算成本

3、大宗商品结算代币,服务于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定位

4、财富管理代币化产品,面向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

这种模式虽然失去了「弯道超车」挑战 USDT 霸主地位的雄心,但可能更符合中国监管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战略考量。它将香港稳定币定位为服务实体经济和机构客户的工具,而非零售投机的标的。

BNB-2.78%
USDC-0.01%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